继去年7月BBC威尔士国家交响乐团来沪之后,BBC(英国广播公司)旗下另一乐团——BBC音乐会管弦乐团将于本月18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再度奉上一场以逍遥音乐节“终场之夜”风格打造的音乐会。去年逍遥之夜后有报道指出上海听众“疯”不来,那让我们看看伦敦观众们是怎么“疯”的。
1895年创立的逍遥音乐节如今每季举办音乐会70余场,其中交响音乐会每日一场,除闭幕式“终场之夜”外,曲目均为大作品,氛围与常规音乐会无二致。“终场之夜”通过通俗作品和狂欢气氛为音乐节画上句号,乐手们着艳丽装束,观众们打扮千奇百怪、面涂油彩、挥舞祖国国旗。但即便如此,长达三小时的音乐会的前二小时也无观众忍心“疯”一下给音乐添乱,只有在最后几首年年必演的传统曲目中,台下才闹腾起来,使用口哨、喇叭和响炮,时而加入音乐一同“演奏”,时而给乐团捣乱,乐手有时也会恶搞下旋律引来台下哄笑。
拉开传统曲目序幕的往往是埃尔加《威仪堂堂进行曲第一号》,其耳熟能详的主题配上作曲家1902年为英王爱德华七世登基所作的《加冕礼赞》中的合唱《希望与荣耀之土》,在管风琴浑厚低音线的助威下,势必引来全场热血齐唱。
然后是《不列颠海洋歌曲幻想曲》,这是逍遥音乐节创始人之一亨利·伍德爵士1905年为纪念特拉法尔加海战100周年改编的名曲联奏,表现一位水兵起航参战、痛失战友、思乡心切、胜利凯旋的历程。其中充满哀思的《汤姆·保林》乐声一起,观众们不约而同取出手帕,拭去亦真亦假之泪,《角笛舞曲》由慢入快的节奏引来全场观众跺脚鼓掌,并在每个乐句结束时的两个音符处按喇叭,曲终指挥会揶揄观众的表现,如去年贝洛赫拉维克说道:“你们真容易满足,刚才就像是头次排练。”随后,台下哼唱起《家,甜蜜的家》,而亨德尔《英雄们凯旋》的旋律出现时,观众们则自觉配以口哨。此作年年演,若不推陈出新难维持观众热情,2005、2006两年恢复了原作前的六段皇家海军军号,还加入代表英格兰之外三个王国的民歌合唱。
作为伍德爵士大联奏的压轴,阿恩1740年所作的《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再度引来全场热情高歌,但同样每年都会翻新花样,尤其近年在独唱家的服装上做足文章,比如2011年女高音苏珊·巴洛克扮得像女武神,盾牌、铠甲、头盔上则绘有英四大王国国花,演唱中头盔不时掉下来引得观众捧腹,而乐队在音乐中真的嵌入了瓦格纳《女武神》中的主题;去年恰逢伦敦奥运闭幕,马耳他籍男高音约瑟夫·卡雷亚内着马耳他十字装,外披奥运运动服登场,随后还请上了英国队金银牌运动员同台歌唱。
由帕里谱曲、改编自布莱克名诗的《耶路撒冷》使全场沉浸于肃穆的歌声中,随后则是英国国歌《神佑吾王》,最后观众依依不舍地手拉手清唱《友谊地久天长》。藉着英伦范的幽默和爱国情愫,这些“主旋律”歌曲一年一度将英国民众的心凝聚在一起,和我们的春晚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这些曲目来到中国,要我们的听众一样“疯”起来显然不合适也无必要。
逍遥音乐节的真正遗产在于它一贯的亲民路线,英语中“逍遥音乐会”(prom)一词早已演变为动词,专指“买站票听逍遥音乐会”,只需花5英镑就能买到站票,皇家阿尔伯特大厅中很大部分站位在舞台正前方音效最好的区域,而且规定必须预留500张站票给当天现场购票者,这才是我们更应关注和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