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困苦 与世隔绝
茅草、泥土搭砌的低矮土坯房、缺水缺电、脏乱阴暗,瘦弱的老人们两两相帮吃力地扛起水罐,或坐在地上机械地做着杂活,神情漠然……这里,就是加纳北部的“女巫营”——“女巫”们的禁闭地,也是她们最后的“避难所”。
公益性国际联盟组织“国际行动援助”多年来致力于加纳“女巫营”妇女权益保护及减贫工作。据统计,分布于加纳北部5个地区的6个“女巫营”里,栖身着近千名妇女和儿童。这些营地,据说有的已存在上百年,专为“圈禁女巫”而建,避免部落民众受“女巫”施法诅咒。
虽然营地生活异常艰苦,但因为外人不得擅入营地,“女巫”们至少可以不再受到族人的直接迫害。一些女性被族人诬为女巫后,为躲避族人迫害,甘愿躲进“女巫营”。
“甘巴吉女巫营”是最古老的营地之一。“女巫”首领塔基拉·穆塔茹说,营地条件很差,房屋破旧,屋顶漏雨,一下雨老人和孩子连觉都不能睡。营地附近鲜有诊所或学校,即使有,她们也去不起。
多年来,这些被当作“女巫”的人,在这里彼此安慰和陪伴,有的被困40多年,绝望地等待死亡。
一经怀疑 难逃恶名
在“女巫营”里,每个妇女都有一段辛酸痛苦的往事。78岁的泽娜布·布格瑞回忆说,一天清晨,正在睡觉的她被一些人拽起来,人们说村里有个女孩梦到她,惊恐不已。“他们说我对这女孩施法,我当然不承认,他们就开始打我,后来我被拽到这个地方。”布格瑞说。
81岁的泽奈布·苏格鲁成为“女巫”是在她侄子病死之后。村里人用棍子打她,声称是她施咒致侄子死亡。“我不会什么巫术,”她说,“听说他们要把我活活烧死,我想我必须得逃了。”于是,她撇下家人,逃到女巫营。“我最想念的是孙子,我希望有一天还能看到他们。”
还有一些“女巫”却来不及逃进营地。在甘巴吉营地附近的村庄,村民认定一名寡妇用巫术致死一名患病儿童,对其毒打一番后烧死。她留下3个孩子,最小的仅7岁。
据说,验证“清白”需要举行一种仪式。原告和被告都要在祭坛前抛掷一只死鸡。如果鸡落下来面朝下,被告就被宣判为“女巫”,如果面朝上则证明其无辜。但被判为无辜的女性也很少能恢复正常生活,因为一旦遭到怀疑,她们就无法摆脱“女巫”的恶名,只能住进“女巫营”。
国际行动援助说:“这些妇女没有申诉的权利,只能被迫接受这样的‘无期徒刑’。”
观念不变 营地难关
近年来,加纳国内外一些慈善机构不定期为“女巫”们提供帮助,包括提供食物、生活必需品和维护权益等。社会福利部门也定期发放救济金。
加纳妇女儿童部发表声明说,“女巫营”的存在不仅是对妇女儿童人权的侵犯和践踏,也是一种“国家灾难”。
政府打算尽快关闭女巫营,结束受害者们的苦难。但该计划遭到营地女性和援助机构的强烈反对。
“我们没打算再回去,因为回去后还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呆在这儿反而更安全。女巫营已经成为我们唯一的家。”塔基拉·穆塔茹坦言。
数据显示,四成妇女经援助回家后又在一年内返回营地。伤痕累累的她们回村后即使再小心警惕,也难免再度被指控。仇视和污蔑根深蒂固,要部落民众重新接受被指控为“女巫”的妇女,谈何容易。
如何帮助“女巫营”的女性重返家园,重新“做人”?国际行动援助建议,加纳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保障营地妇女儿童权益,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和教育设施,帮助其脱离贫困。同时,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普及率,对部落民众加强科学与法制教育,摒弃“巫术”愚昧观念,并认定“巫术”指控为违法行为,严禁虐待妇女儿童,确保再没有人被当做“女巫”被抛弃送至营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女巫营”彻底消失,使妇女和孩子们生活得安全、有所依靠。
魏梦佳 邵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