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165期新民科学咖啡馆暨2013年度上海科技论坛准时开讲。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嫦娥五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顾问叶培建担任主讲嘉宾,为上海市民展望了我国无人探月工程“三部曲”中的下两部“代表作”——分别代表“落”和“回”的嫦娥三号和嫦娥五号。据透露,嫦娥三号的着陆器和巡视器即将在全国范围征名。
飞上月球观察天象
叶培建院士介绍,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有四大科学目标: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月球内部结构都是其调查研究的对象,日-地-月空间环境也将进入它的探测视野,而且嫦娥三号还将在月球表面“抬头望天”,开展月基天文观测;“低头看地”,探测月球内部结构。它将把月基光学望远镜、测月雷达、极紫外相机等设备带上月球。
因此,俗称“月球车”的巡视器,采取六轮主副摇臂悬架的移动构形,身材是轻盈的小个子,并在地球上的仿真环境中“身经百战”,学习避障、越障、爬坡、环境感知、激光测距、微波测速、路径规划、月面长时间生存的本领。
嫦娥三号将软着陆
软着陆,是嫦娥三号探月之旅的亮点,这也将是来自中国的探测器第一次在月球上“站稳脚跟”。叶培建说,经过发射段、地月转移段、环月段和动力下降段等过程后,嫦娥三号会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虹湾地区。之后,着陆器释放巡视器,开展月面探测,并下传科学数据。
所谓“软着陆”,顾名思义要慢慢来,不能闪停——在进入100公里×1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期间,探测器择机于近月点实施软着陆制动,循序渐进地完成主减速段、接近段、悬停段、避障段、缓速下降段等降落过程,最终实现月面软着陆。
为了验证着陆器的安全着陆,我国航天人在北京建立了着陆悬停试验场。为了验证巡视器的安全行走,科研人员又在敦煌附近300公里的地方找到一片和月球表面相似的沙漠,90人在沙漠里待了一个月开展试验。做完种种试验后,才敢放行嫦娥三号。
嫦娥五号采样返回
叶培建介绍,嫦娥五号有两大科学目标:着陆点的现场调查和分析;月球样品的分析研究。在工程上,它也将实现多个“第一次”:第一次使用我国自主研制的大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第一次通过海上运输到达海南文昌的新发射场、从那里发射升空,第一次月面自动采样,第一次在地球外的天体起飞。
嫦娥五号的个头要比嫦娥系列的前几个卫星大很多。据介绍,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系统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返回器4器组成。其中,上升器和着陆器,轨道器和返回器,可分别形成组合体。轨道器和返回器留在环月轨道,原地待命;上升器和着陆器下降到月球。着陆器完成采样封装、钻探封装等科学任务后,把所有的样品转移到上升器。上升器接手样品后,从着陆器上起飞,这是我国航天器第一次在地球外的天体起飞。然后,上升器回到环月轨道,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的组合体交会对接,将样品“转交”给返回器。返回器由轨道器带领,踏上“回家之路”。最后,与轨道器分离后,返回器独自带着宝贵的样品返回地球。
本期活动由市宇航学会、市科协与本报联合主办。
本报记者 董纯蕾 马丹 实习生 裴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