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9:运动汇/一线调查
     
本版列表新闻
当基层乒乓球教练近三十载,石海梅培养出了李晓霞、郭跃和马龙——~~~
当基层乒乓球教练近三十载,石海梅培养出了李晓霞、郭跃和马龙——~~~
     
2013年09月3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基层乒乓球教练近三十载,石海梅培养出了李晓霞、郭跃和马龙——
24个小方凳托起奥运冠军梦
钟喆
■ 虽然当上文体局副局长,石海梅每天依然亲自辅导小球员
■ 石海梅与小徒弟在冠军墙前合影 本版图片 钟喆 摄
■ 成名弟子的照片挂满一堵墙
  晚霞映射在辽宁省鞍山市郊一个乒乓球培训中心的牌匾上。石海梅白天在体育局工作,下班后套上运动衣马不停蹄赶到这里给孩子们义务教课。1984年,石海梅在一所学校里,用24个小方凳拼起一张球台教孩子打乒乓,到现在,她培养的世界冠军、“海外兵团”以及清华、北大学生已经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是李晓霞、郭跃、马龙这3位奥运冠军。

  “我已经年过半百,还想再带一批弟子,看看自己行不行。”当基层乒乓球教练近30载,石海梅的心还很年轻。

  31平方米乒乓房

  石海梅是77级的大学生,沈阳体育学院毕业后到鞍山工作。1984年10月成为一名体育老师,她的第一批队员中就有后来成为“海外兵团”的王越古和石贺净。

  “起初,我在一所中学当体育老师,学校里没有球台,我把24个方凳拼起来当乒乓桌,带着两个同事的孩子打乒乓。”石海梅开“培训班”认真负责,消息一传开,她和“培训班”一起火了起来。2个、4个、16个……弟子呈几何倍数增长。

  石海梅忘不了1986年那个冬天,现在提起,眼圈依然泛红。“那年,我们的场地被占用了,孩子没地方训练,我一筹莫展。”想了一晚上,她和丈夫提出把自家31平方米的住房腾出来当乒乓房。当时,别人都以为石海梅疯了。

  “31平方米,放下一个乒乓桌,站几个人就满满当当。”当时,石海梅的儿子只有3岁,她就这么“简单”做了决定,把所有家具都搬走,白天房间里的乒乓桌给孩子们训练,晚上在乒乓桌上铺上被子当床使。

  “训练时,房间装不了那么多人,没打球的孩子就在门外候着。孩子们都很听话,东北的冬天很冷,真不容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数月,石海梅患上了急性肾盂肾炎,直到现在病根还未除。

  “我以前也打过乒乓球,但没有太大建树,所以希望自己能培养出一个奥运冠军。”那会,石海梅每天早上5点起来带队训练,晚上5点放学后再带孩子们练一次,而且分文不取。“傻不傻?不傻。我就是热爱乒乓球。”

  2人开设“梦工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早年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1988年,石海梅带领一所小学队参加省里的传统项目学校乒乓赛,一举拿下小学组男团第一名。随后,鞍山市铁东区体育学校成立,她被录用成为专职乒乓教练。

  刚刚结束的辽宁全运会,石海梅是72号火炬手,丈夫白晓东是71号火炬手,两人一前一后,配合默契。其实,乒乓球台上,夫妻俩也是“最佳搭档”。当年,石海梅在区体校教乒乓,丈夫是鞍山市体校乒乓教练,夫妻搭档开启制造奥运冠军的“梦工厂”。

  1993年对石海梅来说是非凡的一年,乒乓队来了3个孩子,一个叫郭跃、一个叫李晓霞,另一个是马龙。“100多平方米的乒乓馆,密密麻麻摆上7张乒乓桌,六七十个孩子只能轮流上去打。而且场地是水泥的,现在看来,当时的训练条件很艰苦。”

  “3个孩子有共同点,能吃苦,有韧劲,心理素质好。”石海梅对这3位奥运冠军的培养功不可没。“我对孩子们训练要求特别严格,如果今天要求打10筐球,绝不允许少一筐。”所以,石海梅的弟子基本功都十分扎实,为日后的成长打好了基础。

  高手过招,重在心理战。郭跃15岁成为世界冠军,心理素质是如何练成的?“1998年,我带郭跃参加全国新星杯乒乓赛。当时,她以13比20落后,眼看要输球,孩子哭了。”石海梅把郭跃叫到身边说:“作为运动员,你只能往前看,不能选择后退。”回到赛场后,郭跃神了,她实现了“惊天大逆转”。

  1个心愿往前冲

  辉煌伴着荣誉。1995年,石海梅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现在,她是鞍山市铁东区文体局副局长。工作繁忙,可石海梅依然放不下这张乒乓桌。每天下班后,年过半百的石海梅都会跑到培训中心当教练。

  其实,说她是教练员,倒不如称她为全职教练兼保姆。石海梅除了带孩子打球,只要有空她还会接送弟子上学,为孩子做饭、剪指甲,送病了的孩子去医院……比小球员的父母还操心。

  “看到好材料,我就想让他们练乒乓。”现在,石海梅有一对双胞胎弟子。“鞍山没有双胞胎打乒乓。一天,两个孩子来培训中心玩球,我一眼就相中了。”但双胞胎的母亲希望他们学舞蹈、练绘画。石海梅先找到双胞胎爸爸做工作。“既然这么有名的教练主动找上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练。”爸爸同意了,石海梅又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儿“公关”。现在,两个孩子不仅开始打乒乓,家里还买了一张乒乓台,只要一有时间,两个孩子就自己练习。

  这些年,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离异,有的孩子因为从外地慕名而来,都住在石海梅家里。两年前,5岁的麻峻元从深圳来到石海梅家,现在已经成了她的“家庭成员”。平日里,石海梅一边带麻峻元训练,一边照顾他学习、生活,一家人还要补贴孩子的生活费。两年时间的细心调教,麻峻元今年获得了全国少儿乒乓赛单打第五名。“我和丈夫都爱才。现在如果让孩子父母照顾他,我都不放心。”

  200人的大家庭

  石海梅义务指导的乒乓球培训中心坐落在一个小区里。100多个小孩常年训练,还有100多名社区居民和远道而来的乒乓爱好者在这里打球,组成了一个“超级大家庭”。“居民来这里打球,一年收200元的会费,还送一件55元的运动服。这样折合下来,每天健身只花不到4毛钱。”

  “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中老年人,从4岁到84岁,培训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个‘梯队’。既是乒乓从娃娃抓起,又不忘全民健身。”石海梅谈起训练中心,笑容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美。

  以前,左邻右舍都不认识,但通过这个乒乓培训中心,大家成了朋友;几个下岗工人经过培训在乒乓中心当上了陪练,可以补贴生活费用;一些病人在这里找回了健康……这个有凝聚力的大家庭,因为石海梅的“品牌”走到了一起。

  “一个歌舞团团长得了糖尿病,来到我们乒乓培训中心打球,结果血糖降了。现在,每天早上开门,他准是第一个。还有一个老人原先也是个乒乓球爱好者,后来得了癌症,手术后又来到我们这儿打球,结果身体恢复得非常好,连续两年获得鞍山市老年乒乓赛的亚军。”石海梅感到很欣慰,因为在这个乒乓球的大家庭里,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并举,真正实现了“两条腿走路”。

  本报记者 钟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美丽长三角大型系列采访上海郊区生态文明行(崇明篇)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财经新闻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权威访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业界代表
   第B04版: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热点解读
   第B06版: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热点解读
   第B08版:负面清单/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负面清单/陆家嘴金融城
   第B10版:热点解读/企业访谈/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自贸学堂
   第B12版:自贸辞典/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入驻声音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负面清单
   第B16版:负面清单/陆家嘴金融城
   第B17版:康健园
   第B18版:养生/康健园
   第B19版:康健园/康复
   第B20版:保健/康健园
   第B21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22版:心理·情感/康健园
   第B23版:专版/幸福之门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运动汇
   第B26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B27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B28版:域外传真/运动汇
   第B29版:运动汇/一线调查
   第B30版:夜光杯
   第B31版:夜光杯
   第B32版:阅读/连载
24个小方凳托起奥运冠军梦
“实”而不“华”
新民晚报运动汇/一线调查B2924个小方凳托起奥运冠军梦 2013-09-30 2 2013年09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