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收入状况决定了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的多元化,如何让高、中、低收入老人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亲和源”创办5年、“自家人”创办15年,它们都是民营养老机构,在化解“3%的难题”中它们是如何摸索前行的?
“自家人”
专门服务低收入老人
1998年,下岗女工孙保珍创办了“自家人托老所”。15年后,“自家人”从虹口区延伸到杨浦区、长宁区,从一家发展到五家,入住老人从20位增加到150多位,“自家人”已是上海低端养老市场上的知名品牌。
“‘自家人’的口号是:别人不收的我收,别人不要的我要。我收的老人大多没有退休金,90%都失能失智,如今老人的月均收费不过1600-1700元,远远低于同类养老机构的收费水平。”孙保珍说。
5处托老所都很袖珍。孙保珍说,“自家人”创办之初,属于非正规就业,照规定,一般非正规就业组织过3年就好转成“正规”,但要办养老机构,面积必须达到1250平方米才能转正。可“自家人”都办在社区里,见缝插针,让它长到1250平方米,难!
转不成正规养老机构,就意味着无法享受政府补贴,“自家人”的硬环境、软实力,就难提升。可也有例外,2006年长宁区试点财政补贴民营机构,2009年起“自家人”也得到这份补贴——每位入住老人每月补贴100元;同时还提供租金补贴,每半年发放一次。孙保珍说,今年听说的另一个好消息是——有10个人入住,就能办正规养老机构,“希望这个利好政策早日落地!”
“亲和源”
“实力老人”以房养老
今天,2013首期中德老年高级护理专项培训在浦东康桥“亲和源”举行,这个项目是德国政府资助,由中国老龄办所属培训机构联合德方提供专业培训,共同推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促进中德老龄事业交流。
2008年5月,在原南汇区康桥镇,出现了国内第一家老年社区“亲和源”,这家民营机构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养老方式存在多元需求,对一些“实力老人”来说,要实现“家庭式”机构养老,“以房养老”就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在“亲和源”,“以房养老”通过“会员卡”来实现。当时,一张不记名会员卡,价值50万元,可永久拥有公寓的居住使用权。这张卡可转让、继承,也可进入二手市场;在国家有关物业使用政策的期限内,持卡人可以指定他人入住公寓,但要符合入住条件。
这种养老方式前途究竟如何?“时至今日,50万元的会员卡已经升值到98万元,入住老年也从最初的二三十位增加到1200多位,老人属中高收入群体。”亲和源老年生活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华山说,不记名会员卡受欢迎,是因为它不但有助于从市场中获取养老红利,更不妨碍子女继承,“一张卡,多元选择,让老人、子女、企业实现多赢,也缓解了公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压力,会员制的‘以房养老’就这么悄然长大了。”
政府引导
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养老
“亲和源”5岁,“自家人”15岁,它们是最近20年来申城民营资本逐步进入养老产业的缩影。
申城3%的老人实现机构养老,2015年末本市要完成养老床位12.5万张,但目前缺口较大,养老床位建设被确立为市政府实事项目以来,2012年首次出现了几个区县无法完成当年指标的情况。民营资本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化解“3的难题”?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关于发展老龄事业情况的调研报告”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中、低端配套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支持和规范社区小型化养老机构建设,满足“就近养老”需求;对租金、新增床位、后续运营给予政策扶持,水电煤及税收给予政策优惠。
市民政局局长施小琳报告回应:今后,政府要从直接提供服务向“多种主体”提供服务转变,政府除了提供基础性、保障性、示范性养老服务外,主要通过民办公助、公建民营、购买服务,加强服务监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