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乐团 终于委约
今晚,《聊斋》将由张亮执棒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首演。葛甘孺这几天格外认真地盯着上海爱乐的排练。葛甘孺曾是崇明农场的知青,后被上音招入学小提琴和作曲。1983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后,他创作了大量以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文化题材相结合的作品,如《中国狂想曲》《孟姜女》《霸王别姬》《遗风》等,得奖累累,还被世界各国的乐团演出和录制唱片。旅美30年,至今仍保持着中国国籍的他,心里一直存有接受国内音乐机构邀约的梦想,如今终于实现了。尽管委约的费用无法与国外机构相提并论,但葛甘孺毫不计较。激动之余,他翻出家里的中国文学名著寻找灵感,终于,《聊斋志异》中的“画壁”让他有了旋律的灵感。
“破庙避雨” 激发灵感
“音乐创作的思维方式与文学不一样,从《聊斋》中获取创作灵感,我是从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中得到启发的。在阅读‘画壁’这个故事时,从避雨古寺、突见壁画、仙女下凡的章节中,我感受到了环境的音响氛围、人物的情感变化和人鬼之情。”谈起创作缘由,葛甘孺对记者说:“蒲松龄为何写了这么多人鬼故事?为什么《聊斋》能流传至今?这些思考不仅激发了我的想象力,也让我在创作中不断用旋律挖掘故事背后的内涵。”这部交响组曲分为四个有标题的乐章,分别是“雷雨”“破庙”“画壁”和“祭典”,其中既有拟人拟物的独特音响,也有梦幻般的气氛渲染,最后在中国民族色彩的庆典音乐和呼喊般的鬼叫声中结束,让听众自己去细细回味人与鬼的命运。“这台音乐会还要演出我的长笛协奏曲《孟姜女》,这是4年前应西班牙一家艺术机构委约创作的。”
积累作品 形成风格
话题一转,葛甘孺对上海爱乐乐团实行的委约创作机制大为称赞。这些年,他与世界各国的乐团合作,深知纽约爱乐演格什温作品最棒,莱比锡布商大厦演门德尔松作品最强,俄罗斯的乐团演柴可夫斯基难以挑剔,“乐团的优劣不一定体现在演奏技巧上,更体现在作品的风格上。一方面,作曲家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创作,会融入本民族的情感;另一方面,乐手对这类作品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和表现力。中国的乐团老是演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就很难迈出国门。只有拥有一批作曲家,不断积累属于自己的作品,才能形成独特风格。”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