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响热烈 效果极佳
澳门本不大,剧院也不多,却拥有大批文化遗产级别的建筑。长达一个月的澳门国际音乐节,歌剧、交响音乐会等多安排在澳门文化中心综合剧院。但音乐节的节目有大有小,风格也相当丰富,不少节目进入古建筑登台演出,不但不“掉价”,反而引起了热烈反响。如岗顶剧院有“远东第一座西式剧院”的荣誉,当年中国工匠按照欧洲设计师的手绘图纸施工,新古典主义建筑竟然融入了中国园林的不对称元素。剧院虽小,音响极佳。前几天“龙四重奏”开室内乐音乐会,4位演奏家都对音响效果赞不绝口。昨晚的北欧爵士音乐会在这座150多年历史的剧院内上演,记者坐在85年前定制的布面座椅上聆听,不仅感到演唱的音色柔和悦耳,混响效果更是令人会产生温馨的感受。
古今搭配 文化碰撞
澳门国际音乐节的演出场所,还有1587年投入使用的玫瑰堂。游客去大三巴必经这座黄色调建筑的门口,谁会想到这里经常会上演经典音乐会?建于1617年的大炮台原为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如今也成为了音乐会的演出场所,本届音乐节的多组流行歌手、爵士乐队在这里又唱又奏。今年首次启用的郑家大屋,从1869年建成以来保存完好,是澳门并不多见的家族式建筑群,音乐节特地策划了葡萄牙法朵和中国南音组成的音乐会,让两种非遗文化项目在这座遗产级别的院落式老宅里进行“碰撞”,关注度顿时激增,连著名小提琴家郑京和在其他场所登台之后,还特地赶过来也要一试弦乐独奏的效果。老建筑与当代音乐家的互动,还产生了传统与现代、跨界多元等效应,让音乐节无论是内涵还是形象,都显得格外饱满和生动。
各国遍见 能否借鉴
在严加保护的前提下,利用传统建筑开辟演出场所,实际上是世界各国演艺界十分普遍的举措。如上海歌剧院参加芬兰塞翁琳娜歌剧节,演出场所就是湖上小岛的古城堡内;大名鼎鼎的萨尔茨堡艺术节,每天有很多演出同时举行,所有的剧院都是这座文化遗产之城中的古建筑;而每晚座无虚席的爱丁堡军乐节表演,也是在古老的皇家城堡广场上举行。
拥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与当代艺术家的表演相结合,毫无疑问将会产生独特的文化碰撞效应。资深记者 杨建国
【记者手记】
建造于1860年的岗顶剧院①、1587年投入使用的玫瑰堂②和建于1617年的大炮台③、1869年建成的郑家大屋④,成为今年10月澳门国际音乐节选择的演出场所,这让记者颇有感触:上海的音乐节、艺术节节目不少,但几乎都在剧院里与观众见面,是否能开辟一些独特的艺术体验场所,让不同的节目在特定的环境里使观众产生多元的艺术感受?
上海其实有不少传统建筑和场所也在被改造后焕发新貌,但大多变成了能产生商业利益的酒吧、会所、餐馆和办公楼,如果能像澳门国际音乐节一样,成为艺术节、音乐节或者美术展览等文化活动的场地,也许,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步伐会迈得更加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