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细则 有待落实
2013版的负面清单共9页纸,负面清单中使用禁止字样的38条,限制字样的74条,清单外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清单的出台乍看鼓舞人心,但许斌指出,负面清单中限制类概念较笼统,留下了很大的解释空间,且限制类条目过多。其中尤以对服务业的限制条款最多,而服务业恰恰是与他国谈判的重要领域。
同时出炉的《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选择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六大领域扩大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的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等准入限制措施。许斌在仔细比较两份文件后认为,由于负面清单的限制类比较模糊,需要《措施》以正面清单的形式加以说明。《措施》解释了负面清单的一部分限制类别,两份文件互为补充。
“自贸区成立至今,我们看到自贸区概念股很热、自贸区周边房产很热、自贸区注册大厅很热,来来往往都是中国人,鲜见外商有所行动,这有违我们应对国际形势而设立自贸区的初衷。”对于火热的自贸区,许斌也有担忧。他以医疗行业为例,《措施》中提到“允许外商独资医疗机构”,负面清单则规定:投资医疗机构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00万人民币,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经营期限不得超过20年。他指出,这一准入门槛过高,看似“开放”实则会“吓退”外商,同时,究竟由谁来审批、是否享有特殊政策、能否纳入医保等关键问题都没有交代。“两份文件主要是针对外来投资的,但为了避免实际操作中会产生的争议和疑问,政府还需进一步落实实施细则。”
市场变大 政府变小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意义重大,对外,它是中国应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的战略棋子;对内,可以为中国新一轮改革提供制度示范。在许斌看来,上海的自贸试验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里可以建立市场导向的经济制度,包括提高民营经济的比重、提高经济运作的市场化程度,不但要零关税、自由贸易,而且要让要素自由流动、金融市场化。“对上海自贸区的愿景是做一系列新的经济制度的尝试,形成可复制的方案推广到中国经济更广泛的领域。”因此许斌把上海自贸试验区形容为新一轮经济改革这顶皇冠上的“明珠”。
那么,这颗明珠要如何增光添彩呢?对此许斌提出了两个探索点:市场变大,变得法制化;政府变小,变得有效率。
“看不见的手”——金融体制改革。许斌认为,区内区外联动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模式,区内的方案一定要跟区外的方案相配套,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集结各方智慧来设计出一个既有突破又能够控制风险的方案。
“看得见的手”——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我非常期待,上海自贸区能不能做成高效透明的小政府模式。”
统一协调 防范风险
讲座的最后,许斌教授提了三点他认为推进自贸区建设的困难和风险:
协调统一的困难:“中国政府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打开一道金融管制缺口,是‘明知山有虎’的行为。但这个举动非做不可。”许斌所说的“虎”既指对中国市场跃跃欲试的境外资本,还包括在实际操作中的监管难题。“例如区内放开资本管制,需要很多配套政策,包括区外相关政策的调整,这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如何协调统一是个难题。”
金融套利风险:许斌指出,过去,实体经济的改革相对比较容易,划出区域对区内区外进行隔离,货物不合法流动可以得到一定抑制。但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点在金融方面,和实体经济不同,金融流很难做到区内区外隔绝。这给我们的警示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后,金融套利行为会非常多。
由于区内区外利率不同,会造成资金的双向流动,资本流动通过电子划账等方式就能规避监管,冲击金融秩序。“金融套利是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设立好监管机制。监管和自由应是同步的,越自由的地方监管越要跟得上。”
寻租行为风险:“双轨制是腐败的温床。”区内区外双轨制为寻租行为和腐败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对此许斌认为,提高行政透明度,以及更严格的法律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的建设,是降低这一风险的必要手段。“提高法律的监管效力和官员素质,上海自贸试验区可以学习香港地区的廉政公署,建立对公务员的约束机制。这在一个全面开放的地区是十分必要的。”何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