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清秀、说话细声细气的侯逸凡,看上去就像一个温婉可爱的邻家小妹。但她在64格棋盘上展现出的才华,足以让绝大多数须眉汗颜。作为历史上获得国际象棋男子特级大师头衔最年轻的女棋手,侯逸凡早就蜚声海内外棋坛。侯逸凡为什么如此神奇?她小时候是否就已经展现了过人之处?
不凡棋后初长成
今年19岁的侯逸凡,出生于江苏兴化市的一个普通人家。这里也是历史名人郑板桥、施耐庵的故乡。她的父亲侯雪健在兴化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母亲王茜是兴化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夫妇俩完全不懂国际象棋。侯雪健夫妇也没想过女儿将来会以国象为职业,更不知道在距离兴化3个小时车程的宜兴,有一户姓丁的人家,为了支持12岁的儿子丁俊晖练斯诺克台球,居然卖掉了房子。
说起女儿对棋类感兴趣的事,王茜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不到5岁的时候,逸凡和比她大五六岁的男孩子下六角形的跳棋,竟然没有人是她的对手。”侯逸凡的神奇表现和在棋类上的超常天赋,让侯雪健和王茜隐隐感到女儿会在下棋方面有所成就,于是抱着好玩的心理,送女儿去学国际象棋,“当时想得特别简单,觉得这东西对锻炼和开发小孩子的思维有帮助。”
侯逸凡在5岁半的时候,开始师从她的启蒙老师——业余教练王宪学习国际象棋。那年冬天,有天晚上突降大雪,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第二天早饭过后,逸凡要到老师家学棋。可是马路冻得像溜冰场,行人不时摔倒在路上。妈妈打算打个电话向老师请假,但逸凡坚持要去,边说边往门外走,嘴里还嘟哝着:“你们不送,我自己去。”爸爸无奈,只好发动摩托车,载着她小心翼翼地向前开。刚出门,一不小心连车带人摔倒了,摩托车挡板跌得粉碎,幸亏人没摔伤。从地上爬起来,逸凡还是要上老师家学棋。
2000年,6岁半的侯逸凡参加江苏省国际象棋12岁以下男女混合儿童组的比赛。这个不起眼的小女孩儿,最后竟然杀进了决赛,对阵一名12岁的男子冠军。男孩儿对侯逸凡的厉害早有耳闻,怕自己输给比自己小很多的小姑娘太丢面子,因而开棋不久就和侯逸凡商量着要和棋,但被侯逸凡一口回绝。哪知,后来棋盘上的局势急转直下,侯逸凡最终输掉了比赛。输棋后,她径直找到主裁判,要求和棋。主裁判告诉她已经没机会了。侯逸凡一听,当时就哇哇大哭起来,搅得其他选手无法正常比赛。经过此次磨炼,加上父母的“唠叨”,侯逸凡很快便坚强起来。两年后,在上海参加比赛时,她看到一个小女孩因为输棋而大哭,就像一个大人似地说:“哭有什么用,哭能哭来分数吗?”
2001年7月,在镇江举办的全省国际象棋少儿比赛中,7岁的逸凡一连战胜了11个14岁的男孩,夺得儿童组冠军,当值裁判是山东著名国际象棋教练童渊铭的父亲。侯雪健与其聊天时表露了希望女儿能投在童渊铭的门下进一步深造的想法,童渊铭的父亲欣然应允。于是,王茜带着女儿赶到了山东。童渊铭看到男孩子打扮的侯逸凡戴着一副小耳环时,高兴地说:“原来是女孩啊!”他当即让侯逸凡和三个和她差不多大的男孩子分别下了一盘棋。结果,侯逸凡都轻松获胜。对于她的表现,童渊铭给了很高的评价:“侯逸凡非常自信,不仅有超强的记忆力,而且精于计算。”
母爱陪伴我走天涯
提起父母,本来神采飞扬的小侯放慢了语速:“爸爸妈妈很不容易,他们本来在老家有工作,为了我毫无保留付出了自己的全部。”让人欣慰的是,当侯逸凡终于站到了最高领奖台,获得了世界棋后称号,父母的爱,竭力给予女儿的支持都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女儿远在济南学棋,王茜茶饭不思,行走坐卧想的都是女儿。几天之后,她有了辞职照顾女儿的想法。但遭到了双方父母的反对,下棋是一种娱乐,怎么可以当饭吃呢?你的工作这么好,说辞就辞,以后到哪里找这样的地方啊?关键时刻,幸亏丈夫侯雪健非常支持:“为了女儿,我们做点牺牲也值得,你辞职去照顾她,我支持!”于是,王茜办理了停薪留职的手续,只身来到济南,租了一间民房,专门照顾女儿。
2005年,11岁的侯逸凡成为国家队的一员。王茜跟随女儿搬到了北京。刚开始,母女俩只能租住着二十多平方米的小房子。北京的房租远比济南高,压得王茜喘不过气来。而王茜辞职后全家的生活重担就压在侯雪健身上。为支持女儿学棋,侯雪健戒掉烟酒,还将家中的房子以每年3000元的价格出租,他则搬到了大姐家居住。2008年8月1日,侯雪健停薪留职来到北京支持女儿。一家人在国家训练中心租了一个四十平方米的两居室安顿下来。而王茜也在国象队的图书室找了一份临时工。
随着棋力大增,侯逸凡参加的比赛,大都可以拿到第一,成了圈内公认的天才少女。她也渐渐滋生出骄傲的情绪。这让王茜心里有些不踏实。王茜的担忧不久便成了现实。一次,在中法青年对抗赛上,侯逸凡首轮比赛遇到了法国14岁的棋手拉格拉夫,残局阶段,她晕招迭出最终被对手翻盘。而其后的维克安泽杯比赛中,侯逸凡连下27局棋,最后计算平均等级分,结果只差半分没能晋升男子特级大师(棋手最高技术等级称号)。按照国际棋联规则,以往成绩并不累积,所以侯逸凡得从头开始。
两次不应有的失误让小逸凡一时很难接受。看女儿情绪低落,王茜开导她:“一两次失利并不可怕,这说明你的棋还有稚嫩的地方,还需要磨炼。”一次,喝了妈妈煲的冬瓜汤后,觉得味道很好的侯逸凡不禁连喝了好几碗。王茜适时地问她:“知道冬瓜汤为什么好喝吗?关键是看火候,火候掌握得好,汤才能煲得好喝。”接着,她话题一转,“下国象也一样,也得看火候,太急躁不行,太温吞也不行。需要搏斗时不进攻就会丧失时机,但一味地捕杀不讲究策略也难于取胜,要恰如其分地掌握好火候,控制好心态。”妈妈的话,让女儿若有所思。
就这样,通过王茜一道又一道的“心灵煲汤”,逸凡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潜质也得到释放。2007年2月,侯逸凡在第六届俄航杯国际象棋公开赛中三次击败世界男子特级大师,在世界棋坛引起轰动。同年6月,侯逸凡在全国国象女子个人赛中11轮积9分夺冠,成为中国最为年轻的棋后。之后,逸凡在接下来的比赛中一路凯歌,2010年女子国际象棋世界锦标赛冠军、2011年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冠军赛卫冕冠军、2011年第三届世界国际象棋团体锦标赛冠军、2013年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冠军赛冠军陆续纳入怀中。
成功经历千锤百炼
侯逸凡在国际象棋方面无疑有着过人的天赋。但对于“国际象棋天才”的说法,她和母亲王茜都不太认同。侯逸凡谦虚地表示,是良好的机遇、系统的训练和自身的坚毅和自信,以及胆大心细的性格,成就了她今天的成绩。
凡是国际象棋高手,必有惊人的推算能力,侯逸凡也不例外,她曾在一场比赛中,因为一步棋思考了半个多小时。“一般的爱好者,能推算出10步以外的几种可能,已经了不得了。专业棋手也就是几十步,像侯逸凡,能推算百步开外也不为过。”一位国际象棋教练曾这样说。
每次大赛得到的奖金,侯逸凡回来就直接给父母了,自己从不过问。在侯逸凡的字典里,没有功成名就,她所在乎的是对心爱东西的追求。平时,她还是那个邻家女孩,在微博中,侯逸凡提到自己经常骑自行车。“有时赶时间了就会骑自行车,因为坐车还要等,走路又太慢,就是很普通的一辆自行车。”除了下国际象棋,侯逸凡还会一点象棋、跳棋和五子棋。没事的时候,会看看书、游游泳。侯逸凡说自己会看看星座方面的书,“我还是比较典型的双鱼座。”
在学习、下棋之余,侯逸凡过着和普通女孩子没有什么两样的生活。很多人想不到,他们一家至今“蜗居”在中国棋院附近一套不到5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没有比赛的日子,侯逸凡就每天去离家仅一条马路之隔的中国棋院国际象棋室里练习。“每天上午3小时,下午3小时,寒暑不断。”侯雪健说,“很少有人陪她,都是她自己一个人在那儿摆棋,叶老师他们偶尔也会给她开小灶。”值得一提的是,侯逸凡最近几年已经不用电脑软件了。“电脑有点程序化了,变化不够。”侯逸凡说。近几年,侯逸凡迅猛地闯进了成年人的智力世界,因此外界也逐渐将“少女”这两个字藏了起来。
在所有体育锻炼项目中,侯逸凡最讨厌跑步。但奇怪的是,她心目中的偶像却是我国著名男子110米栏选手刘翔。“侯逸凡特别崇拜刘翔,”在谈到女儿的兴趣爱好时,王茜说,“凡是有刘翔参加的比赛,只要她自己没有比赛,就一定会守在电视机前。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田径赛场上传来刘翔因伤退赛的消息后,和许多喜欢刘翔的国人一样,她也为自己的偶像失去夺金机会而感到痛苦和遗憾。还有一件遗憾的事是,逸凡还没见过刘翔本人。”
侯逸凡经常参加国际赛事,语言成为她与国外棋手交流的最大的障碍。王茜就经常带着侯逸凡到一些高校的“英语角”跟大学生直接交流,向大学生请教。同时,她自己也带头苦攻英语,母女俩交流时,她逼迫女儿要用英语交流。遇到母女俩都不会的单词与语句,王茜再四处求教。经过一阵恶补,侯逸凡已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如今的侯逸凡,每次结束比赛时脸上的表情都一如既往地平静。这与她出道以来参加过上百场比赛不无关系。正是在一场场有输有赢的较量中,侯逸凡从输了要哇哇大哭的小女孩,逐渐成长为一名喜怒不形于色、胜败不纠结于心的 “棋后”。人们从她的表情中,看不到胜利的喜悦,也看不出失败的沮丧。因为她心里明白,赢也好,输也罢,自己要面对的永远是下一场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