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起跑线”
上音附中于1953年从人民音乐家贺绿汀在解放后建议成立的少年班基础上正式建校,刘诗昆是少年班学生,因此,他的履历上始终把上音附中作为母校,这次听到母校召唤,从香港专程赶来,不但主讲了大师班,听说有这台音乐会,也主动要求参加。原定他的节目只是与徐越演奏《黄河》片段,但昨天排练时,他觉得不过瘾,又邀请了一位女学生,一起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钢协》和肖邦《第一钢协》的乐章片段,以表示音乐传统代代相传之意。刘诗昆难得在沪登台表演,虽然他的演奏只有10多分钟,但势大力沉的击键和一往无前的气概,让听众十分过瘾。60年来,上音附中就如一道音乐人生的“起跑线”,让许许多多音乐家从这里起步,在国内外乐坛闪亮灿烂星光。
练就“童子功”
除了“学长”刘诗昆,参加这台音乐会的其他表演者,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的历届校友。用孙颖迪、宋思衡、黄蒙拉、周挺、解静娴等如今活跃于国内外舞台的青年演奏家们的话来说,上音附中让他们练就了“童子功”。因此,这些在国际比赛中屡屡获奖的明星,在昨晚的演出中用尽情炫技的方式,一表对母校的感恩心情。从一份厚厚的国内外比赛获奖名单中看到,从刘诗昆、殷承宗、闵惠芬等老一辈音乐家算起,上音附中的学生为中国、上海捧回了近千项奖牌、奖座和奖杯。近30多年来,一批批毕业生更是走向世界,进入欧美各大乐团,让国际乐坛的“中国元素”越来越丰富。昨晚登台的演奏家中,在欧美各大乐团担任任职的就有洛杉矶爱乐的王冰、旧金山交响的刘韵杰、底特律交响的马科、芝加哥交响的侯雷、巴黎国家歌剧院乐团的张跃等。而来自德意志城市爱乐的圆号首席顾聪、德国不来梅交响的长号首席朱玮等,更是让中国乐手“弦乐见长,铜管不足”的传说从此成为往事。
“摇篮”守护者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小提琴家钱舟拉起了《悲伤的音诗》,任教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中提琴家萧红梅奏响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在欧洲歌剧舞台扮演各种角色的歌唱家朱慧玲唱起了《吉普赛之歌》,职业演奏家张乐、秦立巍也分别献上了拿手曲目……在音乐会上登台的30多位校友,仅仅是上音附中60年来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还有很多校友忙碌地在世界各地演出,只能遥祝母校生日,如大提琴家王健正在进行欧洲巡演,钢琴家兼指挥家许忠主讲了大师班就匆匆赶往欧洲排练……而更多的毕业生放弃了在舞台上闪亮发光的机会,甘愿在课堂上默默传承教书育人的音乐传统,忠实地行使着“音乐摇篮”守护者的责任。昨晚,他们中有很多人成为了这台超长音乐会的听众,聆听着同窗、老师、学生的表演,尽情地用掌声为母校庆生。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