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温暖的回忆
杨雄里
  杨雄里

  在我的书柜中保留着一本纸张已泛黄的杂志,那是50年前(1962年)的《科学画报》,其中刊有我译自俄文《科学与生活》杂志的一则短文《蓝色阳光电池》。每当读此短文,便会卷起我十分温暖的回忆。

  《科学画报》进入我的生活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那是科学发展的兴旺时期。作为20世纪的领先科学分支,物理学研究高潮迭起,李政道、杨振宁荣膺诺贝尔奖把中国年轻学子的科学热情推向了顶峰;人造卫星、航天技术的重大进展为万千民众所瞩目;生命科学正孕育着重大的突破,许多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所有这些在《科学画报》中都有翔实、生动的反映。

  对于一个求知欲强烈、有志献身科学研究的青年人,《科学画报》这份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普期刊无疑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从普遍的意义上,学校的老师无疑是我知识的启蒙者;而在特殊的意义上,《科学画报》则是我在科学上的一位启蒙老师,她除了为我“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促使我对科学问题,以及对自己生活道路选择的思考。

  在为《科学画报》的文章吸引后,像同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我开始有成为《科学画报》作者的冲动。20世纪60年代初,我负笈长春,课余广泛阅读俄文科普杂志《知识就是力量》《科学与生活》,常有所得。当时,光电器件的发展方兴未艾,但短波长光激发的器件开发还多有曲折,我看到了有关蓝光激发的“阳光电池”开发成功的新闻,兴致所至,便随手译成中文,投寄《科学画报》。尽管我是一个新手,但承蒙编辑老师不弃,很快录用,不久我便收到寄来的样刊和稿费。

  虽然这只是一篇仅数百字的短文,却是我在艰难境遇中迈出科学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弥足珍贵。这篇短文的发表又进一步激起我对科学的热情。作为纪念和激励,我用稿费购买了一册大型“德俄辞典”。这些年来,每当我重读那辞典扉页上留下的字迹“以科学画报首次稿费购之”,当年的情景重又浮现在眼前,栩栩如生,这真是一段难忘的、温暖的回忆。

  我由此与《科学画报》结缘。之后我曾多次为《科学画报》撰文,介绍科学家在探索颜色视觉奥秘方面所作的努力,漫谈脑科学研究的进展。《科学画报》曾全文刊载我在上海科学论坛上关于科技传媒的讲演。最近在“院士讲坛”栏目中又刊发了我的《探索人脑的奥秘》一文。

  当然,我还一直是《科学画报》的忠实读者。我见证了其内容日臻丰富、新颖、精彩,其印刷、装帧益见精美的发展历程,深感欣慰。几十年过去了,我从一名稚嫩的青年变成了一位古稀老人,《科学画报》却以崭新的面貌,显现着又一届新的青春。历久弥新,经过80年的风雨后,《科学画报》正以科学的精神食粮继续滋养日见增长的读者群体。

  十日谈

  科普先锋

  做好科普,要教会读者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问题,明请看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评论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目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聚焦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6版:人才周刊
   第B07版:人才周刊/招生招聘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6版:幸福之门/专版
寿星明·咏百岁学人徐中玉
远足
在上海的贺氏家族
奇妙大棚
青果壶
温暖的回忆
新民晚报夜光杯A28温暖的回忆 2013-11-27 2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