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摄影 郭长耀
创建文明城区,归根结底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领域的突出问题,改善公众工作、生活和居住环境,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在文明城区创建过程中,黄浦区又如何探索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推进秩序的引导、习惯的养成,让人感受文明的温情,提升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公众生活幸福感满意度?
秩序的引导
红灯越线请您退回等候
“红灯越线,请您退回等候。”最近3个月,在南京东路、河南中路及外滩等闹市路口,每当有行人在红灯亮起后继续进入路口,身边就会响起这样的提醒声。原来,黄浦交警为路口人行信号灯加装了一组新配件,让信号灯能够感应闯红灯的行人,“开口”提醒。
这些人性化的路口信号灯,虽然无法彻底消除闯红灯的陋习,却也有助于借“细节改善”养成文明习惯。事实上, “红灯停,绿灯行”早已是市民耳熟能详的交通规则,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之外,市民们自身的交通行为又如何呢?观察黄浦区几个重要路口不难管窥市民的出行习惯。
■ 黄陂南路与淮海中路交叉路口:
早上8点半,正是早高峰。路口四个街角站满路人,绿灯亮起,人群如潮水般通过路口,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没有人乱穿马路。每天在这里执勤的志愿者说,这是路口每天的常态。即便有极少数路人有闯红灯的意图,也会被协管员和交警制止。著名的“奔奔交警”林祁斌就在这里执勤,他说,在这样的路口执勤特别需要理顺严格执法与柔性管理之间的关系,在管控与可控中寻找平衡点,“这里有不少游人还不习惯上海的交通情况,许多人违反交规也是无心的,只要耐心讲解、沟通,游客、市民都会非常愉快地接受。”
■ 九江路、南京西路与黄河路三岔路口:
三岔路口的交通状况通常都极其复杂,一些行人常常无视交通信号灯随意穿行,但这个路口的交通状况却十分有序。路口公交车停靠站多达6个,还有一个起始站,人流量相对较大。为了让乘客有秩序上车,管理人员在各个车站间细致地用绳子划出分界线,每位乘客都能做到耐心等候。在等车的队伍中有一对母女,小女孩无视前面排队的其他乘客想先行上车,被她的妈妈抓着手臂拉回原位:“你看大家都在排队,我们不能乱插队。”
■ 人民广场周边及地铁站:
人民广场地铁站是轨道交通中少有的大站,所经过的1、2、8号线都是途经市中心的繁忙线路。每到高峰时段,地铁站内循环播放广播:“现在是高峰时段请大家注意安全。”
在这里,多数乘客都会遵守安全规范,在地铁的每扇门前主动排成两列,让地铁内的乘客先下来,做到“先下后上”。“自动扶梯左行右立”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安全规范,在人民广场地铁站,偶尔有站立的乘客无意站到了左边,后面乘客提醒一下,也会将位置让给后边步行的乘客。长期的文明出行倡导,让大家都接受了一个“真理”:每个人都遵守交通规范,养成文明出行习惯,我们就会拥有一个出行便捷、畅通有序、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
效率的提高
企业设立申请核准仅需等候1.12天
创建文明城区,城区综合竞争力是否得到提升?一个重要的风向标是:行政效率提高了,企业办事更便捷。
目前,在黄浦区设立企业,申请案只要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不涉及前置审批,工商行政管理局黄浦分局的平均核准时间为1.12天,换句话说,申请人等候时间仅为1.12天,比法定时限提高了77.6%。
其实,类似这样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的故事还有很多。位于巨鹿路139号黄浦区行政服务中心,于今年年初建成并启用,中心将为企业设立(变更)相关的36项审批事项纳入统一办理。记者近日来到行政服务中心,正巧碰到私营业主张先生来办理营业执照,不多时,他便办完了所有手续。他说:“听别人说办个执照,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跑,在这里,‘一门式’搞定,真的很方便。”
中心汇集了区商务委、卫生局、环保局、食药监局、消防支队、金融办、文化局、工商局、统计局、质监局、税务局、市政委、信息委、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监察局等多家政府职能部门。对288项需要保留的审批事项逐一明确事项代码、审批类型、审批对象、审批期限并对外公布;根据部门职责和审批事项的性质和特点,优化审批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权限,编写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建立并联审批(告知承诺)、网上办事、综合协调、电子监察“四位一体”企业设立(变更)服务平台,初步实现变“上门咨询”为“网上服务”,从“企业围绕部门办事”到“部门围绕企业服务”;通过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审批全过程监管;启动服务评价系统,为强化绩效管理提供依据。
政府服务企业、安商留商不能只靠一两个部门“单兵突进”,而要形成整合效应“团队作战”。区各委办局、街道充当企业“首席联络员”,街道层面则对口提供组团式服务,企业有困难,联络员“一口受理”,协调各个部门解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实现政企间无缝对接,免去他们“往返于各个部门之间”的苦恼。
黄浦区连锁商业发达,像星巴克、味千、85度C等品牌都注册在此。企业分支机构、网点多,如果碰到经营范围调整等事务,按照“常规套路”在窗口办理,会影响窗口服务效率,排在后面的办事者会口生怨言。对此,工商黄浦分局推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有些历史情况复杂、需要检验的企业材料较多,搬来搬去不方便,工商黄浦分局就会安排“出诊”。永和大王50多家下属分支机构办理名称变更就是通过“预约”完成。上海永和大王餐饮有限公司被其总部吸收合并,若按照常规,需要先注销、后新设,也就是说永和大王各网点必须先歇业几日,再重新开业。工商黄浦分局在审查中发现其符合市工商局相关新政,便直接按名称变更办理,无需重新审批,解决了企业大问题。
管理的创新
精细化秩序建立提升舒适度
自打黄浦区开始创建文明城区以来,就有一支“第三方”组成的巡查队参与人民广场地区的精细化管理,“啄木鸟”们专盯城区管理“顽症”。“啄木鸟” 由黄浦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街道干部、市民代表及外来务工人员组成,每天在人民广场地区展开巡查,以第三方视角参与广场的管理,主动查找广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为提升城区管理水平助力。“啄木鸟”巡查队组织机构采取“6+10+N”的形式,第一梯队有6人,主要以区市民巡访团团长姜乃珊为首;第二梯队有10人,包括市民代表、工作在人民广场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N指广场志愿者,“啄木鸟”巡查队将和“全民英雄”志愿者队伍实现互通,广场的志愿者们也将戴上红帽子,成为城市管理的“啄木鸟”,巡查出的问题为城区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线索。
在外滩地区,精细化管理模式已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收到良好效果。
这个被称作是“大联动”的管理模式包括三个环节,首先是协调公安、城管建立了“联合巡查,联手督察,联勤处置”机制,突破了原来的松散型合作状况,形成了责任共担,矛盾共处、问题共解、信息共享的运行机制。其次是执法和作业部门的联动,形成了外滩滨水区域全时段、全覆盖的群防网络,大大压缩了违法违规人员的行动空间;而社区单位和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动,则促成了政府与企业、管理与服务之间的良性互动,也进一步完善了外滩风景区群防群治的信息反馈机制。
城区精细化管理,归根结底是通过“秩序的建立”提升“舒适的感受”。近年来,无论是游客还是市民,都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身边的细微变化:美观的硬件设施、规范的便民服务箱、统一的求助呼叫器和公示牌,无不向世界展示这座城市的友善和温馨。
而如果能走进黄浦区的小区,也不难发现精细化的社会管理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升。别的不说,单是垃圾分类减量上的创新,不仅提升了整体市容环境水平,还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进来,共同维护社区美好环境。目前,全区实现了“大分流”和“小分类”的垃圾分类减量管理格局,装潢垃圾、大件垃圾、菜场垃圾等落实专项运收,并加强运输过程的全程监督。而年内区内125个学校、26个菜场、13个公园更将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并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人均垃圾处置量减少5%的目标。
文明的温情
南京路31年志愿服务构筑精神家园
文明城区应该有怎样的标准?热心公益、守望相助的人文环境不可或缺。南京路30余年不间断地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早已成为黄浦乃至上海一道靓丽的都市文明风景线。10月20日发生在步行街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现场的那一幕,让我们看到了,在当下热火朝天的文明城区创建过程中,黄浦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
当时,在南京路步行街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现场,一名老人突然昏厥倒地。在场的志愿者们和路人迅速反应,接力展开营救。这一助人为乐行为不仅向社会和公众诠释了雷锋精神的历久弥新,更体现了黄浦在争创文明城区过程中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范。
据参与救援的区军休二所苗燕介绍,事发时,志愿者们正在南京路步行街世纪广场附近,为居民们提供便民服务。由于前来接受义诊和理发的居民众多,他们刚开始并没注意到人群中这位戴眼镜老伯。上午10时30分左右,突然,只听见有人大喊:“哎呀,这位老伯伯好像不行了。”说时迟,那时快,危急关头,身穿白大褂的区军休二所董承医生抓起听诊器,一个箭步冲到了老人身旁实施急救,诊查初步断定老人倒地原因是低血糖所致。
围观市民见状,有人将刚买的新鲜月饼递了上来,苗燕也将早饭——一份还没来得及吃的面包交到了老人手里。进食后,老伯脸色慢慢恢复正常,人也能站起来了。“真是太谢谢你们了!”缓过神来的老伯紧紧拉住董医生的手,一度哽咽着感谢帮助他的人。
这样的温情故事,在南京路里并非个案。每月20日开展“为民服务”,这在南京路上已经整整持续了31年,从孩童到老人,从干部到群众,从外来务工人员到外国籍员工,从单位到社区,从家庭到邻里,“雷锋精神”早已深深融入城市生活,构筑起黄浦精神家园的强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