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同学,为何会“相煎太急”?无论是中职生、普通高中生,花季少男少女又有哪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促使了他们人格的变异、行为的出格?
心绪稳定的港湾
在上周举行的2013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年会上,首次面世的供全市中职校选用的教材《中职生青春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特别引人关注。教材主编颜苏勤老师说:“中职生年龄一般15岁到18岁,正值青春期,生理或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即将踏上社会,即将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在这一时期,他们正经历着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
没有家的温暖和教导的孩子,是很难平稳度过青春期的,也很容易出现各种行为的偏差。那么,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该如何着手呢?
在这本心理自助教材中,首先是引导同学们对“家”的认识——家的英文单词family,是由f(father父亲)、a(and和)、m(mother母亲)、i(我)、l(love爱)、y(you你们)组合而成,意即一家人相亲相爱。
教材给出的“亲子沟通法”包括了如下要点。
■ 主动交流 每天找一点时间,比如饭前或饭后和父母一起聊你的喜怒哀乐。
■ 创造机会 每周至少跟父母一起做一件事,比如做饭、打球、逛街、看电视、边做事情边交流。
■ 认真倾听 当被父母批评或责骂时,不要着急反驳,平心静气地听完父母的想法和理由再作回应,这样效果会更好。
■ 控制情绪 与父母沟通不顺,想要动怒时,可以深呼吸一下或离开一会儿,用凉水洗把脸。
■ 善于体谅 可能错不在你,也许父母过于劳累或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麻烦。换个时间和地点再与父母沟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讨论问题,达成协议 学会遇事多与父母讨论,并就如何行动达成协议。
悦纳自己的性别
中职生由于其学业和职业境遇的特点,他们有着与同龄的其他普通高中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他们的疏导更需“精准”和带有职业教育的特色。
而让心理教育专家们困惑的是,两次引起社会关注的暴力欺负女生事件,施暴者又均为中职校女生。这是为什么?又是谁在造就“熊姐”或“熊哥”们的心理之“熊”?
据中职生心理自助手册列举的调查,八成女生都喜欢李宇春式的直爽、开朗、大大咧咧;近六成女生不喜欢穿裙子,更爱穿牛仔裤或运动裤。因此,这本新出炉的教材,很想告诉同学们的是,应该悦纳自己的性别,发挥好自己性别的优势,男生的果敢、坚毅,女生的柔情、体贴,都是自身性别气质的特长。在现代社会中,既要强调性别的平等和取长补短,更要在各种生活与工作的挑战中,将自己的性别优势发挥得游刃有余。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