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 上演“真人秀”
在剧本、演员都没落实的前提下,就宣布舞台剧开票的消息,相当“大胆”。不过,该剧也有已经确定的部分。据刚搭好班子的剧组透露,剧情走向当然保有电视栏目的基本元素,还将纳入从社会征集来的各种“以真诚寻找爱情”的故事,包括就发生在电视录制现场的真事——“摄像大叔”本人的一段寻爱历程。
舞台版里不仅有“真事”,还有“真人”。以往在电视栏目中牵手失败的嘉宾,将成为现场观众,并将在身边人当中寻觅合适的另一半。“真人”还能把自己的照片上传到剧场的“照片互动墙”。若看对眼了,则能“移师”二楼半咖啡空间现场“约会”。率先在剧场安装WIFI系统的策略,让以上成为可能。
不定 结局每场变
目前未定的,是演员;等开场了,不定的还包括结局——因为,每场结局都将由现场观众,当场通过APP来投票选择,亲自参与改编剧中人的爱情走向。因为每场观众不同,造成审美趣味、爱情标准等各方面参数各异,所形成的整体意见,很可能导致结局每场都在变。
另外一个不确定因素,是在电视栏目中牵手失败的嘉宾。他们在知名度和被了解程度上,要高于一般观众。他们参演几次、每场表现的差异,也都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惊喜。
疑问 为何少先例
剧组已经在海报上印好了“中国首部电视节目衍生互动喜剧”,确立了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具有近20年舞台剧制作经验的现代人剧社艺术总监张余表示,在国外也没有把电视“真人秀”节目平移到剧场,继续上演“真人秀”的先例。其中一大原因是,一般情况下,对艺术效果有追求的舞台剧导演,不敢轻易把“剧情”交给“观众”推演。哪怕是第一个在上海上演“网络互动剧”的香港戏剧导演兼演员詹瑞文,他也只是让观众现场发微博,然后投影在屏幕上,自己再根据这些微博来现场发挥如何演戏。这需要剧组拥有高超的智商和灵活的应变力,来应付只要买票就能入场的各类观众。如果智商不够,应变失灵,就会演绎乱套——前不久上演的一出英国喜剧《糊涂戏班》尝试过这样的情形,“玩得挺大的。”
其次,这样的尝试在模糊了戏剧和游戏的边界的同时,对观众的心理承受力、是非对错的判断,也提出了挑战。社会心理学专家林明崖认为,虽然这种形式为婚介提供了新样式,但是会让观众疑惑:“如果我与嘉宾牵手了,那到底是真的,还是在演戏?”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