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5日,是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与此同时,本报和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共同发起的“美丽志愿者评选”活动也举办得如火如荼,那一串串陌生的名字背后,究竟藏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付出?今天,我们再次从中选取20名基层典型,与读者分享他们的志愿旅程。借此机会,我们也向所有曾经或者正在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好心人道一声:辛苦了!你们是这座城市的骄傲,生活因你们变得更美好!
方定懿
无偿检测室内空气
方定懿是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二学生,他对志愿服务活动充满热情。入学第一年,他就参加了同济大学绿行者志愿服务中队,并结合自身专业,开展了“社区室内空气质量检测”项目。每个周末,他放弃休息,带领自己的团队和其他志愿者深入大街小巷,为居民们无偿检测室内空气质量,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建议,帮助居民远离室内有毒污染气体的危害。
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以此项目为基础,申报研究课题,通过对每一次空气质量检测结果采样、调查,寻找其中规律,改进检测流程,以便更精准地帮助居民找到问题所在。
傅丽丽
边远地区参加义诊
身为儿科医院的一名护士长,傅丽丽在抓好病区管理的同时,主动加入医院的“阳光爱心”志愿者服务队。她奔走于各大高校,义务宣传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她揽下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慈善基金的管理工作,每年都要为400余名偏远山区的先心患儿申请慈善救助;她多次随医疗队前往江西、昆山等地参加大型义诊,在她的带动下,医院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傅丽丽常说,辛苦的付出,换回的不仅仅是患儿家属的感谢,还有自己内心的充盈和满足。今后,她会继续播撒爱心,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坚定、快乐地走下去。
白秀英
服务少数民族同胞
白秀英是豫园社区民族联分会副主任,她情系少数民族,活跃在社区民族工作的各个层面、每个角落,将这份没有报酬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是豫园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代表人物之一。
2010年世博会期间,她带领社区少数民族志愿者定期参加街道每月的“三五”志愿行动,从事清真食品监督、文明劝导、市民巡访工作;每年的民族法制宣传周,她积极组织社区少数民族分会联络员认真学习民族法制政策,增强社区少数民族同胞的法制意识;每逢福佑路清真寺举行重大宗教节日活动,她又身先士卒,带领联络员奔赴现场帮忙,确保一方平安。
“虽然工作非常辛苦,但我心甘情愿,因为我懂得民族团结和谐,是关系到民族生存的大事。”白秀英说,她会再接再厉,为社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更好的帮助,让他们在上海也能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李先桥
居民眼中的“百搭”
在浦兴路街道凌五小区,李先桥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地下车库管理员,他处处为居民着想,时刻把小区事务放在心头,被居民们誉为“当代活雷锋”、“百搭志愿者”。
从站马路执勤到捡拾废纸垃圾,从协助拆除违章建筑到劝解公私邻里纠纷,从参与绿化整治到维持选举等公共秩序,李先桥不仅随叫随到。他每天提前一小时上班,开着电动小卡车兜圈子,收集运送散落在各家门前的基建垃圾;世博期间被派往增援陆家嘴公交站点驻点守护,每天四小时,一天未落下。
几年下来,他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已堆了一大摞,儿子曾笑着说:这又不值钱,要伊做啥?他却一本正经地回答道:钞票倒勿值,但至少说明我活得还有价值。
邱波儿
知恩图报爱心助学
邱波儿是杨浦区图书馆少儿馆志愿者服务基地“大手牵小手”爱心助学服务项目的志愿者。“大手牵小手”爱心助学项目是2003年杨浦区图书馆与五角场监狱合作启动的,由复旦、交大等名校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为服刑人员子女提供免费的一对一学科辅导。邱波儿是第一批受助学生,当时,她的父亲正在监狱服刑,妈妈又身患重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在她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爱心助学项目给予了她巨大的帮助和鼓励,使她建立起克服困难、迎接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在接受长期的学科辅导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大,这也助长并坚定了她反哺社会、服务他人的决心,如今,她已成为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即使工作再忙,她也坚持每周为困难学生精心辅导,并带动所在学校的一批大学生加入志愿者团队。邱波儿从“小手”变“大手”,发扬大爱,把爱的种子播向社会,传递志愿精神与文化,使志愿者精神在图书馆里代代相传。
卫慧
亲情结对失独老人
卫慧是外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2008年,她参加嘉定区“金拐杖圆梦行动”,和陈周村的失独老人姚伯伯周妈妈亲情结对,从此成了两位老人的贴心“女儿”。
新春佳节,她送上亲手编织的手套、帽子和新买的衣服、床单;正月十五,她和爱人一起来到姚伯伯家,包汤圆过元宵;周妈妈意外摔跤股骨骨折,她更是一直陪伴在老人身边,照料其生活起居。从当初的陌生,到现在的彼此牵挂;从当初的志愿者服务,到如今的常回家看看,卫慧几年来的坚持和付出,终于让这个曾经遭受重创的家庭重新拥有了欢声和笑语。
在她带领下,金拐杖志愿者队伍如今不断壮大,中心28名志愿者已与镇14户空巢家庭结成爱心帮扶对子,通过节日探望、沟通交流、医疗救助等方式,帮助失独老人走出过去的阴影,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郑月梅
发挥专长免费理发
1998年,从山东来沪打工的郑月梅在奉贤北街小区开了一家“亮亮理发店”。她淳朴善良,又乐于助人,社区举办的每一次公益活动,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每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她更是挂出免费理发的招牌,这一天,理发店外门庭若市。
除了发挥自己的专长为民服务,她对身边的弱势群体也格外关爱。社区里有位老奶奶被女儿抛弃,只能与10岁大的外孙相依为命,郑月梅得知后,经常上门探望,陪老人聊聊天,帮孩子洗洗衣服,两年下来,老奶奶每次看见月梅就像是看到亲人一样,而那个小男孩更是把郑月梅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居民们都说,郑月梅虽然没干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爱的真谛,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叶雄
重获新生帮助同伴
她曾有十年药物滥用史,但在社会各方的关爱下,最终康复,重获新生的她为了帮助更多人远离毒品泥潭,此后一心投入了社区戒毒康复领域的同伴教育和禁毒宣传工作,通过“自强戒毒咨询热线”、“叶雄戒毒网”、同伴辅导等方法,引领数百名戒毒同伴回归健康生活。
十年来,叶雄接听了1万多个热线电话,介入了70余个家庭,跟踪服务4000多人次,帮助50余人进行生理戒毒;她策划和主带了第一、第二期“涅槃重生同伴教育小组”,带出了8名同班辅导员和14名准同伴辅导员;2009年,她和戒毒康复人员志愿者团队成员,把同伴教育理念带入上海市女强制隔离戒毒所,在所内开展了40余次“心荷同伴教育小组”及各种禁毒宣传活动。
她时常提醒自己,“从事禁毒志愿者工作,对我来说是一贴最好的康复良方,它让我从人生的废墟上站了起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挽救同伴的生命。”
刘林娣
乐当红娘牵线搭桥
“金色年华”联谊会是殷行社区党员志愿者成立的一个公益组织,旨在为社区内的中老年单身男女搭建一个相识、相知、相恋的平台,刘林娣就是这支团队中最耀眼的明星。为了能让更多新老朋友找到意中人,刘林娣自2006年开始,带领志愿者们每月举办一次联谊活动,从邀请男女嘉宾到策划游戏项目,她总是亲力亲为,让每次活动都充满惊喜和亮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林娣的精心培育下,联谊会这棵大树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目前,已有8对在联谊会上相识的有情人领取了结婚证,还有4对正在积极交往中,有望步入“婚姻殿堂”。更可喜的是,“金色年华”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如今每次活动都有100多人报名参加,许多人甚至从宝山、闵行等地慕名而来。大家都称赞刘林娣为社区的单身男女做了一件大好事,但她却笑称,自己最喜欢当红娘,只要嘉宾们有缘分走到一起,她再辛苦也值得。
盛瑞兰
传播健康生活方式
盛瑞兰是芷江西路285弄11号的楼组长,也是连续多年的街道市民巡访团成员,但最令他骄傲的身份,却是一名健康促进志愿者。为了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他以身作则,每天一大早就拿着扫帚和簸箕,在小区里打扫卫生,对每一处绿化带,每一处卫生死角都不放过;有居民在公共楼道里洗衣服、堆杂物,影响他人生活,他便挨家挨户上门劝说,告知安全隐患,取得居民的理解和配合,并带领其他志愿者一起移除杂物,维护楼道卫生;为了帮助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精心备课,定期在小区内宣讲,例如夏季酷热时会宣传防止蚊蝇滋生的小方法以及如何对中暑人员实施急救;在秋冬时节则传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知识。总之,只要居民有需要,他就随叫随到,为大家排忧解难,他这种处处为民着想的工作作风,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