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无疑是目前最具话题性的虚拟货币,也是兑换价格飙升的货币。
一夜暴富的神话吸引不少人加入比特币支持者行列,针对比特币的投机显而易见。投机与投资有着本质区别,至少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投资产品可以像比特币那样暴涨。
更值得警惕的是,推广比特币合法用途尚需时日,尝试非法用途却已成现实。
近一个月前,美国硅谷一场企业家聚会请一名斯坦福大学教授演讲,话题“散漫”,从经济走向、技术趋势到比特币、美国国家安全局。
这名女教授说,她几个月前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在那里结识一名巴基斯坦银行家,两人谈论作为虚拟货币的比特币意犹未尽,回到美国后她又写了一份电子邮件。
正准备发出邮件,她意识到:伊斯坦布尔、巴基斯坦、比特币,这3个因素组合,邮件一定会遭美国国家安全局截收,发信人成为监控对象。于是,她放弃,没有发出邮件。
这名教授研究经济,持有少量比特币。只是,她对比特币不那么“当真”,却确信执法机构会“当真”,因为原本比特币属于“黑客货币”,一旦与恐怖主义高发地区“掺和”,一定更为“可疑”。
比黄金“火”
这名教授不曾预料到,她演讲至今一个月内,比特币相对于美元的“汇率”急剧攀升。
11月初,一个比特币可以“兑换”212美元。11月29日,所谓“黑色星期五”,即美国人感恩节次日最热闹购物日,比特币“币值”一度升至1242美元,同一时刻黄金价格为每盎司1241.98美元。当天稍晚,比特币“币值”回落至1160美元。
今年年初,一个比特币可以“兑换”13.5美元,而黄金价格为每盎司1700美元。相对于黄金,比特币一段时期以来逆势上扬。仅仅11月一个月内,它“增值”400%,现有总计大约1200万个比特币,总“市值”大约129亿美元。
一家名为“比特支付”的比特币支付平台在“黑色星期五”处理6296桩比特币交易,堪称比特币“有史以来”最高交易数量,相当于当天全球与比特币相关交易总量的6%。
“比特支付”在支付平台中规模相对较大,以帮助买家向卖家购买商品和服务为业务,因而介入实体经济活动,不同于多数与比特币相关的交易平台即比特币买卖平台。
“比特支付”首席执行官托尼·加利皮推断,“黑色星期五”那天所有与比特币相关交易中,除“比特支付”所占6%外,其余94%多数可能是金钱炒作,也就是买卖比特币。
比特币“币值”赶超黄金的动因,不是交易者需要用它“购物”,因而扩大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而是看涨这种虚拟货币。
以钱养钱、以钱挣钱,以虚拟空间为场合,借虚拟货币套现传统货币,与实体和实业不关联,是比特币“火爆”的原因。
比游戏币“虚”
比特币之所以获称“黑客货币”,是因为持有者“隐身”,交易不留痕迹,不受金融机构控制,不受政府监管,“黑客”比常人更愿意使用,洗钱和贩毒之类非法交易比合法交易更方便使用。
而且,在美国,在合法交易范围内,以比特币结算几乎没有额外费用、不需要交任何税,对一些人构成相当大的诱惑。
比特币转账借助网络实现,迅速高效。与游戏币之类虚拟币相比,比特币更“虚”,因为它没有发行机构,意味着没有任何实体机构担保。持有者和使用者的“信任”,甚或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所称的“集体幻觉”,是比特币存在的唯一支柱。
一定程度上,比特币的“虚”可以支撑更大“幻觉”。
29岁的挪威人克里斯托弗·科克说,他4年前作技术研究时购入一些比特币,花费相当于22美元,随即不再记得这笔“财富”;前不久他解锁账户,发觉自己所持比特币市值为85万美元。
这类财富神话,吸引不少人加入比特币支持者行列。
比股市“疯”
继4月暴涨之后,比特币于11月掀起今年第二次“风潮”。
每一次比特币“币值”暴涨,后续都伴随暴跌,吸引监管当局注意。因为对比特币交易缺乏监管,只有在涉及现金即动用大笔资金买入和卖出比特币时,才需要报备。
与股票市场面临监管、一些国家设定股价涨停或跌停制度不同,比特币暴涨没有限度,暴跌同样没有限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正式认可比特币,意味着它可能随时消失。
迄今不少人依然认定,比特币本身一文不值,“升值”纯属人为操纵。质疑声中,官方一些中性表述被比特币支持者们解读为“认可”,譬如美国联邦政府监管人员说虚拟货币可以有“合法用途”,德国监管人员把比特币视为“记账单位”。
其实,任何一种货币,无论虚拟或者传统,有人用才会有需求、有价值。对货币的最基本使用是支付和结算,这种意义上,实用场合对比特币的认可确实已经大大增加。以“比特支付”为例,与这家支付平台合作的商户2012年9月为1000家,今年11月底为1.2万家。
但与传统货币相比,比特币交易数量和金额并不大。截至6月30日,维萨信用卡网络一年处理875亿桩交易,“比特支付”处理的交易数量仅相当于约50万分之一。
值得警惕之处,是一些人利用虚拟货币的跨国界转账效用转移资产以至洗钱。美国联邦政府10月关闭一家名为“丝路”的网站,缘由是它接受比特币、出售毒品和其他违禁品,涉案金额达数亿美元。
比投资“险”
在比特币交易行当里流传一些说法,似乎它只会涨不会跌,最终预期“币值”可以达到几万美元……
确实,比特币总量限定,“发行”节奏趋缓,意味着它不会像传统货币那样伴随发行量增加而自然贬值。相反,依照设计,如果越来越多商户接受比特币,市场总需求量逐步增加,意味着它会自然升值。
但是,自然升值与人为升值是两回事、两种效果。买卖比特币套利,在现有法律和市场环境下,或许只能算投机。
另外,比特币最小单位为0.00000001,相当于发行量与限定总量相比扩大了10万倍。
关于比特币是否能充任货币,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2011年时曾发表文章认为:“我们所希望的金融体系,不是让人因为持有钱币而富裕,而是能为交易创造条件,让经济整体富裕……围绕比特币发生的一切完全不对路。”
帕特里克·默克是比特币基金会总法律顾问,理所当然是比特币支持者。11月18日他在美国国会参议院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承认:“比特币相当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货币,现在应该视之为一个对消费者和投资者构成高风险的领域。”
这场听证会由通常讨论恐怖主义形势的参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召集,旨在评估虚拟货币的“潜在风险、威胁和前途”。
或许,正如文首那名女教授所想,比特币在美国政府部门反恐监控范围内。美国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托马斯·卡珀说,他有点搞不懂:“多种虚拟货币,比特币首当其冲,激发一些人的想象力,触发另一些人的恐惧感,同时让所有其他人包括我自己一头雾水。”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警告,比特币之类虚拟货币“投资项目”可能隐藏诈骗陷阱。
相关链接
何为比特币
比特币,作为概念产生于2008年,由一个化名为“中本聪”的神秘专家提出,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乃至全球金融危机同时。
次年4月,比特币成型,由电脑数学运算“生成”,可以使用电脑硬件人为“开采”,借助对等网络(P2P)“流通”。它限制“发行”,设计总量为2100万个,“开采”难度逐渐增加,预计2140年以前达到上限。
比特币有图标,却不是实物,不能装入钱包,只能存入“电子钱包”。
比特币走势
比特币2009年4月刚诞生时“值”25美分,2011年初“值”30美分,今年以前绝大多数时候“市值”在10美元以下。
今年1月比特币可以“兑”不足20美元,4月一度攀升至230美元,7月跌落至70美元,11月再度飙涨,11月27日突破1000美元大关。
12月,新一轮针对比特币的“围剿行动”在全球金融监管层面展开。短短一周多时间里,中国、韩国、法国、荷兰等国央行相继发表声明,提示比特币风险,否认其货币属性。一时间比特币成为众矢之的,合法性遭到广泛质疑,价格再次出现大幅波动。
比特币“投资”
与比特币相关的“投资”,经典意义上的“投资”,有两种。
第一种,比特币诞生初期,一些人购置电脑硬件,联网“开采”这种电子货币。
可是,随着“开采”难度增加,硬件需求相应提高,耗费时间延长,有一种说法是所“开采”的比特币还不足以抵消所耗的电费。于是,一些投资者放弃“开采”,转而加入比特币交易行当。
第二种,比特币“币值”飙升,让一些人看到商机,搭建或扩大交易平台,试图吸引更多人加入,赚取交易费。
交易平台与支付平台不同,搭建成本有限,加之监管暂缺,平台运行无多限制。
本刊主编 汪一新 卫蔚
(本刊除“论坛”及本报记者署名文章外,均由新华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