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又到一年岁末时,2013年注定是中国经济不平凡的一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及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改革再进发的号角。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中国经济打造“升级版”的“聚焦点”。
因缘际会,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变局,新民晚报《陆家嘴金融城》今年4月12日创刊。创刊以来,已经采访了34位国内外专家学者,遍及经济方面的各个领域。
年终岁末,他们纷纷对2013年中国经济发表看法和评论,总体感觉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兴奋”和“期待”。他们分别从自己的领域建言献策,既有喝彩也有诤言,希望为中国经济加油。记者专门辑录于后,以飨读者。
未来20年中国经济仍具有增长潜力
2010年第一季度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连续13个季度的增速下滑,到今年第二季度GDP增幅只达到7.5%,但这不是我国体制机制造成的,而是受国际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有可能而且有条件“风景这边独好”。
虽然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能过剩的情形,但我们作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多产业升级的空间,有一些非常好的投资项目。
中国还有巨额外汇储备,这跟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一样。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负债高,使用积极财政政策空间小,或者外汇储备不足。这也是巴西、印度等国家在国际经济周期因素的压力之下,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幅度比中国大的原因。
如果我们把这些有利的条件用好,达成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不仅未来几年保持7.5%到8%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在未来二十年,中国依然具有维持8%的经济增长的潜力。
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会出现“弱而稳定”
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会出现“弱而稳定”的复苏,总体上全球增速略高于2012年和2013年,但仍低于战后平均水平。
“稳定”并不是指这一轮复苏经济增长有多强,而是指原来坏的因素在逐步减弱,例如财政约束的冲击在淡化。“弱”复苏是指,如果对比美国当前就业、增长、税收、房地产等主要经济数据,与战后的均值仍有一定差距。
在这样的大范围下,明年中国经济将站稳,但不会很强。中国经济将以一个比较平稳的、而不是偏高的速度增长,为改革的深化提供一个平稳的经济环境,也为改革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短期波动加剧提供更大的政策回旋余地。
明年中国经济没有明显下行压力
对2014年整体经济形势比较看好,中国经济没有明显下行压力,明年还可保持7.5%的增速。如果决策层明年初将增速预期降至7.0%或者7.2%,那么则会进一步减轻单纯对速度的关注,更多聚焦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上来。
从2011年年底触底反弹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着稳中求进的过程。这是从政治周期因素、就业情况以及物价水平等指标综合判断的。同时,2015年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及老龄化压力会是中国经济可能下行的因素。中国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大幅度加、减速均会造成在经济上的“翻车”。
改革开放对政府管控理念提出了挑战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继召开,全面改革方向明了,图景绘就,作为一个重新定义的关键起点,此次全会后,中国将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因缘际会,历史新篇由此开启,顶层设计与市场智慧相结合,改革大略将一一落笔。
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是统一变化的;第二,对所有市场主体开放;第三,有很强的竞争性;第四,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而且这是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包括产品市场、服务市场以及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
负面清单意义非常重大。对于法制社会和市场经济来说,公民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从事什么样的活动,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了社会利益,法律可能有某些限制,但在限制以外的都是应该由公民自己自行进行的。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面,政府是一个无所不管的强有力的机关,整个社会都在它的统率管控之下。但改革开放对于这样的理念提出了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法治国家,应该采取法无禁止即可行的原则。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上海自贸区都把这项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改革举措,已经付诸实施,它的意义非常重要。
中国应对危机的财政刺激计划非常成功
货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国际化货币一方面有着巨大利益,它提供了相对无限流动性,增加了铸币税收入,一国的货币政策可以相对自主;但另一个方面,货币国际化也会带来潜在的负担和风险,比如国际收支逆差、高债务,进而引发国债和货币的信任危机。因而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潜在风险是必须要考虑的。人民币货币国际化有利有弊,但目前人民币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完善金融服务、金融技术和金融自由度。
中国曾经推出的应对危机的财政刺激计划非常成功,因为无论如何中国都有许多需要发展和提升的项目,推出刺激政策只是意味着将这些项目的实施提前到当下而已。这是一个明智计划的核心。同时,中国也有机会刺激国内欠缺的消费,中国的低内需和它所拥有的GDP并不相称,如果中国的内需能够释放,我对中国经济将非常有信心。
中国不缺钱,但缺少长期性的钱
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在7.6%上下,明年经济增速可能将延续这一水平。
中国经济还需要速度,但是这个速度应该是非通货膨胀和非增加产能过剩的速度,更重要的是,要向世界和国内公众传递一个稳定的信号。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金融市场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下一阶段金融改革应聚焦弥补六大缺陷:市场缺乏基准、金融利用效率不高、普通民众难以得到金融服务、风险处置机制不完善、跨境资本流动高度管制、各部门监管需加强协调等。
中国不缺钱,但缺少长期性的钱。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再工业化、城镇化都需要投资和长期资金,下一步还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包括建立一个面向企业长期融资需求的债券市场、针对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机制。
监管层会收紧互联网金融监管
今年下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受追捧和中国整个金融市场不是很发达有关,在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以及投资渠道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产品因收益较高而获得投资者青睐。但投资者在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时候只注重收益而不关注风险,他们认为政府最终会兜底,这使得互联网金融存在较大的存期套利空间。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涉及的交易人数众多,为防止产品出现问题,监管层未来会收紧监管。
互联网金融今后面对的监管会比传统商业银行所要面对的更细更严,遇到问题后,监管会大大强化,由此带来的利润空间也会受到很大的压缩。未来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特别是存款利率上限一旦去掉以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套利机会不久也会消失。
拆坝的同时也要建新坝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央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也把放松跨境资本流动作为重点,显示决策者推进该项改革的决心,预示改革将进入实质性阶段。
最初为把稀缺外汇资源集中在国家手里和防止国际游资冲击,我国建立了一整套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制度筑坝拦水,分割国内外市场。
未来的转向是拆坝,建立允许资本跨境有序流动的制度,推动内外市场一体化。拆坝的同时也要建新坝。对风险的担心是反对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主要理由。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风险来自两方面:一是改革进程不当;二是可兑换后内外冲击的宏观影响放大。前者提醒要把握好改革力度、顺序和时机,建立与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后者需建立相应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管理体系。就风险管理而言,过去是靠资本管制等行政手段,未来应以宏观审慎管理取而代之。这首先要加强跨境资本监测和预测以便及时发现风险;其次是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抑制风险的措施,如建立境外融资主体的信用等级等资格。
本报记者 陈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