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可汇成浩瀚大海,一份爱可聚成无穷力量,正是由于这么多美丽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城市才变得越来越美。
作为一个普通的上海市民,他们平凡,却有着一颗不平凡的热心。在他们看来,当志愿者是责任的驱使,是本能的反应。而正是这一“责任”和“本能”,在这寒冬之际带给我们一股别样的温暖和感动。
今天,在本报和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共同发起的“美丽志愿者评选”活动中,让我们再次分享20位值得钦佩的志愿者的感人故事。
陈甬沪
创业指导贴身服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是陈甬沪指导创业者的座右铭。2010年,陈甬沪受聘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与贴身服务。
得知创业班有个创业团队准备做一个在社区销售有机蔬菜的“农家菜园”项目计划,陈甬沪利用周末时间,带着团队到奉贤的田头实地调研,最后因为有机蔬菜的供应量和创业成本等原因,放弃了这个项目。但通过他的深入指导,创业团队很快就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去年9月在上海理工大学成功开办了一家“开心土豆”快餐店,营利情况良好,成为创业班首个成功创业的团队。
桂建明
免费理发修坏排堵
安亭镇横河孟泾村村民桂建明,利用当兵时学到的理发技术,在复员后34年里免费为村民理发万余次,光剃头刀就坏了十几把。对于孤寡老人、高龄老人、瘫痪病人,他定期上门服务。谁家水电表坏了、自行车摩托车发生故障、排水管堵塞、房屋漏水……只要他知道,即刻上门,手到病除。
2008年起的每年暑假,老桂取出儿时省钱购买、收藏至今的800多册英雄人物和名著连环画,开办“桂建明家庭暑期图书室”,定期让社区里的孩子们阅读。
永远乐此不疲做好事,不计报酬为大家。如今,老桂还扩大了服务区域,走出安亭,为青浦重固、白鹤等地的孤老、重病老人上门免费理发。他说道:“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下去。我一定会把这些好事做下去的。”
姜建华
化解纠纷拓路捐款
姜建华是上海奉贤区四团镇志愿者服务总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19年。作为一名平安自来水厂的员工,他担负了催讨历年水费欠款的收缴重任。面对一些无收入来源的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在教育他们要按时足额支付水费外,总会自掏腰包垫上大部分费用。
作为一名调解志愿者,他是远近闻名的“老娘舅”。曾参与上千次纠纷调解,还受百姓之托到法院担任代理。成立于2009年初的姜建华调解室在奉贤四团一隅,默默为百姓出谋划策、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作为一名热衷慈善的热心人,他自费帮助平安耶稣堂做礼拜的老年人拓宽小路。从1983年至2008年,他用百万元的捐款演绎了一曲曲动人的“慈善之歌”。
孔令韬
推广开通绿色账户
大学时,源于感恩,“85后”小伙孔令韬自发成立了上海大学“绿色时尚联盟”,专门开展学校废弃电池的回收和处理。虽曾一度由于资金问题而中断,但他并没放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校园发起一项“绿箱子环保计划”:同学们可以用旧手机或手机配件换取小礼品。活动空前火爆,自此,孔令韬便一发不可收拾,尽情投入了他的“绿色事业”。
2008年他创办了“更绿色的上海行动”,并带领核心团员深入5个试点小区,推广开通绿色账户、分类回收废品的新主张。如今,通过孔令韬及志愿者们的努力,回收活动在许多居民区、学校、办公楼、商场等都设有回收点,已累计发出约2.5万本“绿色账户”,政府部门推广4万余本。
近期,在闵行区文明办及新虹街道的支持下,他还在筹划建立公益组织,让更多家庭了解“绿色账户”的魅力,养成环保好习惯。对他来说,倡导垃圾分类、正规回收、规范处置的环保工作任重道远。
潘生娟
上门谈心化解矛盾
1942年出生的潘生娟是海关村从事调解工作的人员,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10年来,她为海关村的矛盾不出村、社会稳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海关村5组的李建国是个残疾人,脾气特别暴躁而且性格也有点反复无常,有时会把家里的东西全部摔坏。为此潘生娟坚持每个月都到他家了解情况、嘘寒问暖、聊聊家常,努力化解他们家的矛盾。
海关村20组李月珍兄妹为宅基地的分界两人经常吵架,最后甚至拿出了刀,潘生娟知晓后,多次上门做工作,最后双方做出了让步并重新和好,诸如此类的事迹举不胜举。
她说道:“我是一名平凡的老年志愿者,愿为社会奉献所有的光和热。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看着村民们带着困惑而来满意而回,我自己也得到了精神和心灵的满足。”
蒲忠琼
知心大姐帮困结对
蒲忠琼来自四川,来沪打工创业十余年。在打工之余,她积极主动地参加奉贤区金汇镇的各项志愿活动,为群众服务,为金汇建设服务。
东星村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员的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困难,蒲忠琼主动亮身份,以“老大姐”的身份上门宣传。如今,蒲忠琼的家仿佛是一间“知心大姐谈心室”,时常有来奉人员上门找她谈心、帮忙,她也很乐意为他们排忧解难。
东星村有一名残疾人朱龙根,幼时患过小儿麻痹症,从此无法正常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在得知老朱的困难后,蒲忠琼主动联系了村书记,与老朱结成帮扶对子,经常抽空去看望老朱,帮他打点一些日常事务。
此外,她不仅认领了东星村环境卫生监督岗,经常主动地对辖区道路以及卫生死角展开清理活动,还在金汇大型居住社区建设中,主动要求参加“动迁搬家志愿者服务队”,并且发动身边的来奉人员共同参与,放弃节假日为困难动迁户搬家,受到动迁户的一致好评。
钱斌
五星司机助学帮教
钱斌是上海大众交通(集团)大众出租汽车浦东服务中心五星级驾驶员,共产党员。在18年的营运服务中,他不仅担任了黄浦区几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此外,还通过师傅全国劳模陶依嘉的牵线搭桥,先后与两位上海市未成年人犯罪管教所的刑事少年犯结对帮教。
自2004年以来,钱斌和班组队员坚持资助市光三村一位品学兼优但家境十分贫困的女学生小曹读完三年高中的学费。在小曹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后,钱斌又资助来上海打工的农民工一对子女(其中一个是聋哑孩子)。每逢重阳佳节,他带领班组中的党员和骨干驾驶员,带上慰问品去杨浦“宏运”敬老院慰问那里的孤老。
2006年年初,钱斌主动揽下一位身患重病的上海铁路局职工的送诊任务。在他不断开导下,患者从对生活失去信心的阴霾中走了出来。尽管,该患者最终因病情过重而去世,但钱斌的义举一直持续到患者生命的最后时刻。
萨俨
重操教鞭义务补课
萨俨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开始为社区少数民族、下岗职工、特困家庭的孩子免费补课,开办 “迷你希望小学”。社区内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200多户家庭,他们中很多人遭遇了下岗问题。萨俨决定重操教鞭,她和丈夫向海南中学借来一个教室,定期为孩子们补课,两人分别负责理科、文科大类。
这个“多民族混搭班”的人数在40到60之间,萨俨夫妇不得不化身“全科教师”,为每个孩子做“个性化补习”。她常说:“我是在党和政府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人民教师。退休后回到社区,通过在社区为广大少数民族学生等弱势群体辅导,尽一点绵薄之力,我感到无上光荣。”
邵建培
网络潮人快乐社交
虽然年近65岁,“吉米外公”邵建培却绝对算得上是时尚潮人。2004年从一个机床研究所退休后,他就做起了志愿者。他先是在“爱家亚洲花园小区”的网络论坛做版主,成为了社区内知名的网络红人。
他提出的“快乐社交”理念打破了邻里壁垒,以网络论坛为载体,组织开展了包括羽毛球、足球、乒乓球、音乐会、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受到小区居民的追捧,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外公”。
2009年起,他在花木街道团工委的支持下,成立青年家园工作室,在搜房网建立了“双版主、双进入”模式,打造了“帅哥美女大本营”青年社交品牌活动。惊诧于“外公”如此高龄的网络弄潮儿身份,以及非凡的组织及社交能力,邵建培身边很快聚集起一大批年轻粉丝。
此外,他还承担了很多其他的社会志愿服务责任,比如:被网宣办聘为自律专员,被浦东新区公安局聘为警风警纪监督员等。
王婉贞
全心投入“阳光之家”
曾为盲童学校教师的王婉贞,对残疾的孩子有着割舍不下的感情。2011年,她担任宝山区张庙块“阳光之家”志愿者服务、文化组组长,把满腔热情投放到为那些智障孩子服务的工作中去。
三年来,每年有一个专题,教学活动目标明确,从认识爸爸妈妈开始,到做家务、洗菜、包饺子,再到串珠子等。看到老年大学手指操对孩子开动脑筋启发智力有利,她就“移花接木”,编排适合孩子的手指操。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她还自己掏钱买奖品鼓励他们。
如今说起孩子,她如数家珍,能准确说出每人的名字、性格、脾气。看到他们活动开心快乐,王婉贞流露出欣慰的笑容。而她却是一个乳腺癌患者,历经了复发转移,近来又患严重白内障几乎失明,双下肢因为静脉扩张严重溃烂。但是为了孩子,她放弃住院治疗,选择坚持在志愿者服务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