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薄之力,带给孩子两节课的体验,走出自闭,拥抱人生”……
又到年底积分兑换“高潮期”,信用卡网站上参与“小积分,微慈善”项目兑换的“已购用户评论”满满四五十页,远超其他礼品兑换项目。
网站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4月2日这一国内首个“积分慈善平台”正式亮相以来,每500个积分就能为自闭症患儿换来一小时专业训练课的“点亮蓝灯”公益行动,至今已筹集近7000万分积分;今年4月2日起新推出的“每99个积分就能让贫困儿童吃上一顿免费午餐”的“免费午餐”公益行动,也迅速累积起1200余万分积分……招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刘加隆说,这样的兑换,让人们收获更高层面的“给予的快乐”,也正是这份快乐,聚集起更多“微力量”,让慈善成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生活方式。
打通便捷的“慈善通道”
“免费午餐”发起人、知名媒体人邓飞评价,像信用卡积分这样微小而又容易被忽视的资源,把它们聚集起来就是很大的力量。
相比“大手笔”式的捐赠,“小积分,微慈善”平台自创立伊始,就以“举手之劳,力所能及”为口号,以期“聚沙成塔”。
以专业的方式,打通一条便捷的“慈善通道”,释放出的“微力”不可小觑。“壹基金爱心一卡通”推广“每1人+每1个月+每1元=1个大家庭”的理念,让申办人每月实现1元、11元或111元的定额捐款,至今已汇聚数万“爱心卡族”,每年捐款总额上百万元。“我选择的是每月捐赠1元钱,定期从账户自动扣款,转给‘壹基金’”,金融白领朱君巍告诉记者,这一“微慈善”行动,他已坚持数年,还会坚持下去。
借助微博、微信两大“微”平台,“小积分,微慈善”行动更快地走向大众。首度亮相一周间,便吸引近2500万人关注、参与相关微信活动,22万人转发相关微博,共计为“点亮蓝灯”公益行动捐出3000万积分。一些从不兑换礼品的商务人士,找到了自己所认同的积分“价值实现”方式;一些积分累积“大户”,一次性就捐出一两万分积分,按照每消费20块钱累积1个积分来测算,相当可观。
信用背后的谨慎选择
实现了便捷的“捐”,另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透明的“用”。许多参与“小积分,微慈善”行动的持卡人,留言中都提到“希望能落到实处”。这背后,无疑是对“积分慈善平台”公信力的考验。
招行信用卡中心对合作机构的选择格外谨慎。“点亮蓝灯”公益行动的合作方“壹基金”,其公信力在社会上已有广泛认可,双方还专门联手成立了慈善项目专项小组,根据捐款协议,对捐款筹集、划拨及使用进行全程监控,壹基金还聘请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华永事务所对捐款收支进行审计,并由毕马威国际会计师公司提供捐款财务报告,每季度提交给招行信用卡中心并向捐赠者“广而告之”。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合作“免费午餐”公益行动,也是看中项目运作的公开、透明——“免费午餐”的微博里,每天的账单、行动的进展等信息,都会公开“晒”出来,接受监督。
本报记者 鲁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