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乘客付费
探险旅行者把南极视作“最后的荒野”,但那里同样充满暴风雪、冰山和海洋带来的危险,而一旦需要救援,往往相隔数千公里。
去年12月,“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受困于南极迪维尔海浮冰区。相距1100多公里的“雪龙”号接到求救后赶往救援,虽然成功转移“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乘客,但同样受困海冰。直至本周,两船方才相继脱困。
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南极之行的性质,各方说法不一。有消息称这是一次旅游观光,52名乘客中半数为付费乘客,法国极地研究所主管弗雷诺称其为“伪科学探险”。而活动组织方澳大利亚坚称这是一次科考之旅,旨在考察环境变化。
影响科考计划
有记录以来首艘抵达南极的游轮是1958年的阿根廷“侦察兵”号,搭载100名付费乘客。行业数字显示,1990年时南极游客每年不足5000人,现增至大约3.5万人。多数游客乘船抵达,其中一些不惜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旺季期间花费2万美元住豪华舱。
同时,尽管新西兰航空公司一架DC-10型飞机1979年坠毁南极,所载257人全部遇难,每年仍有不少游客乘飞机前往南极观光。
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南极旅游管理方面专家利格特说:“南极的独特之处是它非常偏远,也正因如此,一旦大型船只遭遇状况,几乎不可能及时救出所有乘客。”
由于传统救援部门相隔遥远,救援任务通常会落在科考队身上,会打乱科考计划。这次除“雪龙”号,赶往救援“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还有法国破冰船“星盘”号和澳大利亚破冰船“南极光”号。法国极地研究所主管弗雷诺抱怨,这浪费了珍贵的极地科研资源。
可能污染环境
南极旅游的另一争议是可能对南极环境造成潜在影响。利格特说:“对游客而言,南极最大的卖点是自然风光、野生动物和相对没有被破坏的环境……因此,保持原貌符合运营方最大利益。”
国际南极旅游经营者协会发言人林恩说,让人们对南极有亲身经历有助推动保护南极,协会游轮遵守严格环保措施,禁止游客带非本土物种或微生物上岸,超过500人游轮禁止游客登上南极大陆。
李良勇 (新华社供本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