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2点,著名配音艺术家李梓的遗体告别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银河厅举行。冬日的暖阳照射在厅前,于地上形成斑驳的阴影,仿若前来吊唁的人们的心情。1个小时的告别会上,人们跟随黑白影像和现场发言,回顾了这位老艺术家的一生,唏嘘往日岁月不复。
影迷 自发前往
昨日下午1点20分左右,殡仪馆银河厅的门口就聚集起了不少影迷,他们手持黄色康乃馨,安静而有序地静立在大厅门口的走廊等待入场,其中有很多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沿着自动扶梯走上二楼,可以看到并排摆放的三层金属架,架子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挽联,大都是影迷自发写来挂上的。李梓拥有40多年的配音艺术经历,她用声音塑造了一系列不同性格的银幕人物形象。
1954年,她第一次配音的是一部儿童片《我们街上的足球队》。为了接近孩子的语调、语气,她在上影宿舍里和孩子们疯玩了许久。
年近半百时,她为原西德的故事片《英俊少年》中的海因切配音,谁都难以相信,片中那个勇敢少年的童声,竟来自李梓。
■ 徐汇区的薛辛阿姨:自己从小是看着李梓配音的译制片长大的,所以今天一定要来见她最后一面:“她的音色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她是我的偶像。”
■ 浦东新区的王新先生带着太太专程赶来送李梓最后一程:“我很喜欢看电影,尤其是那些老译制片。李梓老师是配音演员的骄傲,她的声音赋予了电影第二次生命,我个人很敬佩她。”
现场 玫瑰环绕
走进银河厅,迎面就是白色玫瑰和白色蝴蝶兰围绕着的李梓的照片,照片上的她一袭白色高领毛衣、一件黑色西装外套,微微笑着,一如往昔。乳白色的帷幕两边是一副挽联:“高调低调调调绘尽世态,女声童声声声留驻人间。”区区20个字生动勾勒出李梓为之奋斗的配音事业及其达到的艺术巅峰。
李梓的灵柩用同样的白色花环围绕,她在鲜花丛中身覆党旗,宛如沉睡般安详平和。灵柩边的白墙上的VCR,滚动播放着李梓生前的照片。前来吊唁的人们簇拥着她的丈夫任荣魁。一头白发的他立于队伍最前方,宁静中显露哀伤。在环绕致敬的环节,李梓的亲友泣泣如诉,尤其是两个孙子任重、任远,七尺男儿痛哭失声,令人动容。
亲友 各自哀伤
同为上海电影译制厂同事的童自荣站在队伍中,他告诉记者,自己心情很沉重:“李梓老师是我的前辈和导师。我到上译厂后,在《未来世界》中配音了第一个主角,我为一个记者配音,李梓老师为另外一个记者配音。她是女配音演员中少有的让我崇拜着迷的前辈,我特别迷恋她的声音。”童自荣告诉记者,李梓擅长塑造开放狂野的女性角色,她配《叶塞尼亚》时就像个带着一股野性的吉普赛女郎,《音乐之声》中“假小子”玛利亚也非她莫属。
李梓老师的去世引发中老年影迷的怀旧,童自荣感谢大家能关注配音演员这个行业,他说:“感谢影迷前来纪念前辈的离开,没有大家的厚爱就没有配音演员的今天,谢谢大家,真心的。”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