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网贷业堪忧
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正猛,但看似欣欣向荣的表象背后,却隐藏诸多不可回避的乱象,不时冒出非法集资、倒闭、跑路、客户信息泄露等问题,让互联网金融勇于创新的形象“蒙尘”。比如互联网借贷行业,就基本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网贷平台倒闭的消息不绝于耳。据第三方监测机构网贷之家统计,去年共有70多家网贷平台出现大面积提现困难,拖欠投资者相关款项超过10亿元。
治理之拳已打出。1月7日,银监会、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发通知,集中清理规范非融资性担保公司。要求到今年8月底,要重点清理规范以“担保”名义进行宣传但不经营担保业务的公司,防范其以“担保”名义误导、欺骗公众和非法经营金融业务。对从事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非法理财、高利放贷等违法违规活动或违规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要坚决依法查处和取缔。
建立风险“防火墙”
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利剑也已出鞘,多家违规公司被罚。其中,数米基金因通过公司网站等渠道推介“数米胜百八”活动,日前被证监会开出互联网理财价格战的首张罚单。理财市场“价格战”乱象初获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的坏影响逐步消除。
更大范畴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之网将铺开。据悉,在有关监管部署中,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融资性提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传统金融机构的“涉网”理财、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均被囊括。
可以作为佐证的是,中国银监会1月6日召开了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有针对性地提出要防范“四种业务风险”:对理财业务,要建单独体系,不买本行贷款,不开展资金池业务,资金来源与运用一一对应;对信托业务,不得开展非标资金池业务,要及时披露产品信息;对小额贷款公司,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统一的监管制度和经营管理规则;对融资性担保公司,明确界定担保责任余额与净资产比例上限,防止违规放大杠杆倍数,建立风险“防火墙”。
监管红线不可逾越
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启动以来,各互联网大佬与金融“联姻”,凭借“方便、快捷、门槛低、收益高”等优势在理财市场攻城拔寨。尤其推出了收益率颇高的各种“宝”,令投资者惊喜,给传统金融业态带来冲击与生机。
但万变不离其宗,互联网金融之“核”仍然是金融,金融的本质正是风控、合规,不能因为“触网”等技术手段改进而超范围经营、规避监管“打擦边球”乃至出现违规之举。理财市场乱象可以休矣!就算互联网金融这头“初生牛犊”,也不能逾越“合规合法”这道硬杠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