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消费者反馈意见和建议,不难看出“跨境通”面临的两个“痛点”:一是习惯了“海淘”的“海淘客”们,在品种、价格等方面仍习惯于将它和代购相比;二是习惯了在国内电商网站购物的人们,也会不自觉地和它们比较,在下单、支付、送货、退换货等环节给予同样的期待。
那么,从外表看与一般电商网站大同小异的“跨境通”,到底如何消除这样的“痛点”?消费者对“跨境通”又该有怎样的合理预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看不见”的地方,恰是拼品质、拼保障之所在。让我们聚焦“跨境通”五大关键词,听平台运作者一一解读——
正品 商户都要在监管部门备案
浏览“跨境通”的网页会发现,页面上所有商品提供的只是一个链接,点击“购买”后将跳转到对应商户的页面,完成一次“导购”。
“为什么‘跨境通’要搞这样一个导购门户?目的就是打造一个统一的服务体系,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舒心”,颜静告诉记者,以往“海淘”一般以个人代购方式运作,大量商品以快件、邮件方式进出海关口岸,消费者最终买到的是不是正品,多少有点“碰运气”,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监管也存在难度。
而在“跨境通”平台上,所有入驻的商户都要事先在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监管部门完成备案;所有销售的商品在上架前也都要统一完成在线备案,保证正品,口岸监管部门将以抽查的形式进行检查。
“正品保证”也考验着商户的备货经验和智慧。针对目前消费者反映较多的“品种少、数量少”问题,颜静表示,一些热门商品“售罄”,本身也是商户的一种“测试”,不断摸索消费者需求,“未来网站改版可能还会做一些正品‘团购’。”
价格 比国内零售专柜低三成
在消费者最为敏感的“价格”方面,“跨境通”打的是“适中”牌,因为确实无法与五花八门的“海淘”代购拼“低价”。
“我们主要比的是正品价”,颜静介绍,传统进口贸易必须采取“货物进关、货物出关”的模式,入境时后各种流通环节的加价导致终端零售价偏高,而“跨境通”平台实现了自贸专区-“货物入区、个人物品出区”以及直邮专区-“个人物品进关”的模式,所有商品面向个人直接销售,节省了许多流通环节的成本,降低了终端零售价。
同样的国际品牌商品,目前在“跨境通”上销售的价格一般要比国内零售专柜至少低三成;网上所导购销售商品为现货,商品价格都是“常年价”。
税费 网站上不存在“免税品”
在“跨境通”平台的“自贸专区”导购页面上,所有商品逐一标注三个价格。以一款Cartier卡地亚经典牛皮钥匙包为例,商品价、进口税和总价分别为1730元、173元和1903元。一些消费者第一反应就是:“自贸专区的商品不是免税的吗?”
“自贸区不同于免税港,我们的平台上也不存在‘免税品’”,颜静解释,免税品属于国家特许专营范畴,而且免税店的商品虽然免税,还是免不了许多流通环节的成本。“跨境通”的税费透明在于不打“闷包”,消费者可以明明白白知道商品总价的构成。
售后 商户和消费者都需实名制
据记者了解,“跨境通”平台正式运行以来,尚未碰到一起消费者要求退换货的实例。但在“看不见”的后台,监管部门和运营方早有预案。以往消费者“海淘”代购时常遇到的退换货品难、无奈只好自己“吃进”的情况在这里不复存在。
“跨境通”平台上的商户,都必须在境内有一家分支机构,承担售后保障以及订单申报等监管部门要求的责任。目前,监管部门正在研究退换货机制。
颜静特别强调,“跨境通”平台上,除了商户实名制,消费者在注册支付账户时也需实名制,在确保入境商品为“个人合理自用”商品的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售后保障。
物流 有望稳定在1周内送达
由于提前完成海关申报手续,“跨境通”商户的进口货物进关时都会带有二维码,通关时可直接走“绿色通道”,大大节省时间。据颜静透露,目前“跨境通”平台最快已可以做到“上海地区消费者当天下单,第三天就可以收货”, 但由于试点初期跨境电子商务相关各方协作需要磨合周期,目前对外承诺的是“2周内快递送达”,“我们希望今后‘到货时间’稳定在1周内。”
“平台运作过程中,我们还会根据消费者反馈,探索简化用户体验步骤,不断提升购物体验,并采取更多促销手段,争取打造和国内成熟电商平台一样的购物氛围”,颜静透露,在夯实进口商品业务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跨境通”平台还将进一步拓展中国商品出口海外的业务。本报记者 鲁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