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指挥棒的驱使,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学历竞赛”的压力,让不少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人格发育、精神成长。教育是什么?“教育即生长”,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进一个容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今天的情形却令人忧虑,一些教育者全力以赴的,正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从教育流水线上下来的,可能是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眼下,那些“目中无人”、“六神无主”的教育,会带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国家通往怎样的未来?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振聋发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导别有深意。从来不曾有不修身齐家就治国平天下的民族,更不会有仅靠物质繁荣实现长治久安的盛世。
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不只是教育领域的事。在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觉醒?
(人民日报评论部 见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