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痕,旧照留影。一位位上海LADY,触碰到了人们心底的柔软,勾起了读者追寻她们更多往事今踪的欲望,今天本版追踪其中4位,一解读者心中的悬疑。
◆ 本报记者 项玮 文
朱芸 女兵原是歌唱家
1月28日,朱芸从澳大利亚悉尼回到上海过年。一进家门,老父拿出了1月26日的新民晚报给她看,她惊讶地发现,自己年轻时身着军装的旧照竟被登在报上。朱芸笑着对记者说:“我事先一点都不知道呀!”
这幅在上海照相馆(原万象照相馆)拍摄的旧照勾起了朱芸对青春往事的回忆。
那是1975年,朱芸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文工团后,回到上海探亲。她家住在南京西路南京理发店楼上,而上海照相馆就在斜对面,她去那里拍了两张照片,一张着军装,另一张穿便装、手拿小提琴。这两张照片清新自然,特别符合当时的审美习惯,被照相馆陈列在橱窗里达半年之久。
朱芸从小练习小提琴,18岁改学声乐,师从著名的女中音歌唱家靳小才,成为当时较为少见的一名女中音歌手。当兵5年后,朱芸复员回到上海,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深造,毕业后在上海音乐家协会工作,经常参与各文艺团体的演出。1988年,朱芸赴澳大利亚留学,在悉尼定居至今。
在澳大利亚,朱芸教授声乐。她说:“那里想学唱歌的华人很多,我回来之前我们刚举办了演唱会,每年如此。”
翁木兰 从小随父听京戏
照片《妈妈,到那边去》中的那位美女妈妈叫翁木兰,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名扬港台和东南亚的电影明星,也是本报资深记者翁思再的姑妈。
翁木兰的父亲翁桂森(又名大元)是海关税务司,喜爱京剧,特别欣赏盖叫天,常在剧场里定了包厢,带着女儿看戏。平时,翁家住在郊区的别墅里,每逢周末却住进市中心为了便于看戏特地买的石库门房子里,翁桂森爱戏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翁木兰从小喜爱文艺,中学时代即与张骏祥、程之、宋连庠等一起排演话剧,后考入光华大学文学系。
大学毕业后,翁木兰与王植波结婚。王植波是书法家和编剧,写过不少电影剧本。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夫妇俩移居香港。王植波曾任香港电懋公司制片部主任,翁木兰则常在丈夫编剧的电影中出演角色,声名渐起,当时在香港与陈思思、夏梦齐名。
1964年6月,王植波赴台湾参加第11届亚洲影展,因飞机失事殒命,事件震惊台港和东南亚。此后翁木兰淡出影坛,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移居美国洛杉矶。三个孩子在翁木兰的教育下长大成人:长子王熙练从事电脑工作;女儿王旦旦师从张大千学画有成;小儿子王熙风任审计师,曾到中国讲学。1998年,翁木兰因肺癌在美国去世,享年70岁。
何敏民 在团市委认识了另一半
何敏民,就是梳理“三綹梳头”的那位女士。
何敏民已经故世,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任副编审的儿子林青深情地讲述了妈妈的故事——
妈妈是上海颛桥人,早年在上海女子中学商科班学习,是一名受到上海地下党组织信任和培养的进步学生。新中国成立后,任学校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总支宣传委员。
1951年,妈妈与同校的团总支书记吴中英一起被借调到团市委宣传部工作。吴中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经理吴邦藩的女儿。三个月后,妈妈参加民主改革工作小组,被派往国棉十五厂,后留任该厂党委宣传部干事,而吴中英则留在了团市委。
妈妈在团市委工作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三个月,却是她人生中很重要的日子,因为,就是在那里妈妈认识了爸爸。
爸爸林铭纲少年参加革命,是新四军军部直接领导的新安旅行团儿童部部长,曾任共青团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正是在团市委共事时,爸爸喜欢上了妈妈,妈妈调走后,爸爸仍追求不止,他们于1956年结婚,1957年有了我。
岑金娴 教书育人一辈子
岑金娴今年已84岁,但嗓门大得似24岁。自那张60多年前她在方浜中路静文女中参加毕业演出《回娘家》的旧照在本报刊出后,又几次寄来自己的老照片。
教师,是岑金娴做了一辈子的职业。1952年,她走出校门来到上海铁路局,带教速成识字班,为装卸工人扫盲。领导看她开朗活泼,会唱歌跳舞,会游泳打乒乓,就让她去教孩子。1953年,她成为上海铁路局职工子弟小学的教师,这一干就是36年,直到退休。
未曾想,岑金娴退而不休,不但自己演出不断,还在社区教授合唱二十多年,她觉得只有在奉献中才快乐无比。闲不住的岑金娴,明天又要去侨联演出,节目名叫《红红的中国结》,是朗诵和歌唱的结合。
本版照片均为本人或家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