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视称名,重要的事物必然给以文雅之称,皇帝的诞辰日的称名即是如此。
以皇帝的生辰定为节日,始于唐玄宗之时,最初称千秋节。《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开元十七年,皇帝以其诞日八月五日,宴百官于花萼楼下。于是有颇为知趣的朝臣上表请求以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千秋节,此日王公以下要向皇帝献宝镜与承露囊,诸州县咸令宴乐,并休假三日。从《旧唐书·文宗纪》与《唐会要·节日》、《册府元龟·帝王诞圣》可知,上表请求设立千秋节的朝臣是张说、源乾曜。唐玄宗以后各朝各代,皆以皇帝的诞辰为节日,不过其名称各异而已。甚至玄宗皇帝一人,对其生日还有不同的命名,开元十七年始称千秋节,但到天宝七年又改称天长节。唐文宗的宰臣则以其诞日称庆成节。
皇帝诞辰节日命名最为繁复的当数宋朝。《宋史》卷一百一十二《礼·嘉礼·圣节》中详列了诸帝圣诞节名。太祖为长春节;太宗为乾明节,后又改为寿宁节;真宗为承天节;仁宗为乾元节;英宗为寿圣节;神宗为同天节;哲宗为龙兴节;徽宗为天宁节;钦宗为乾龙节;高宗为天申节;孝宗为会庆节;光宗为重明节;宁宗为天祐节,不久又改为瑞庆节;理宗为天基节;度宗为乾会节。
与宋朝先后对峙的辽朝与金朝以及此后各朝,皇帝生辰节名相对简略,趋于统一。辽称皇帝生辰为永寿节,皇太后生辰为应圣节;金先后称皇帝生辰为天寿节、长春节;元称皇帝生辰为天寿节;明太祖生辰称天寿圣节,自成祖以后称万寿圣节;清代顺治八年定宫中三大节,皇帝生辰称万寿圣节,简称万寿节,与元旦、冬至并列。虽然作为皇帝生辰的千秋节之名已经消亡,但明清两代仍有其名,只是成为皇后与皇太子生辰的专用名称,千秋与万寿相比,千万之差等次鲜明。
事之初简约,事之盛繁缛,所以在唐代,千秋节只是“宴百僚于花萼楼下”、“舞于勤政楼下”,以饮酒宴乐为主。北宋欧阳修、宋祁所撰的《新唐书·礼乐志》斥其为“君臣共为荒乐”之事。宋代的皇帝诞辰圣节已正式列为“五礼”中的嘉礼,宋太祖建隆元年即开始明确规定于大相国寺建道场以祝寿,百官亦须诣寺上香;宋真宗开始具体规定王公百官上寿次序、贡礼、用乐以及皇帝回赐之物。此后宋朝列帝对各自的圣节均制订了具体的仪式。皇帝诞辰圣节已赫赫然成为国家礼制的重要部分,所以,自宋代之后,祝贺皇帝生日就与国政攸关,不仅王公大臣上表进贡共祝天子嘏龄,而且其藩属国亦要遣使致贺、入贡。与宋同时的西夏国与其保持亲善关系,因而,在宋帝圣诞时遣使入贡;北宋、南宋先后与辽、金两朝对峙,在分别签定“澶渊之盟”、“绍兴和议”后,每当皇帝生辰圣节之时,对方均互派使者贺寿。降至清朝,为皇帝祝贺圣诞已有高丽(明代即派使节)、缅甸、南掌、暹罗、安南等各国使节,可谓“八方向化,九土来王”。
皇帝尊贵至极,其诞辰既然定为节日,其仪式必要至隆至重。皇帝诞日,必到金銮殿升座,阅视王公俯仰叩拜,聆听众臣山呼万岁,然后大设筵席,并赐彩缎衣物,福泽遍及文武群臣,各方来使。明代还赐钱与臣民,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最广泛的一次赐钱遍及在京官吏、监生、军、民、僧、道,可谓“恩泽”广布。至明英宗正德十一年开始,在圣诞节日,皇帝还要遣官祭祀祖陵,嘉靖年间皇帝还要在宫内祭奉先殿、以体现怀祖追远之情。
清代万寿节,礼节更加繁缛,皇帝先谒太庙向其祖先行礼,然后诣皇太后宫向其母行礼,再到太和殿接受大臣朝贺,进献贺表。同日还要遣官祭告天、地、社稷,并远祭帝王陵寝、先师阙里、岳镇、海渎、长白山等。而布筵赐宴廷臣,向天下发布诏书亦是最要的日程。为表明帝王之尊重生命,在节日当天,禁止屠宰,节日当月,不理刑名。
帝王亦借此时机,达到教化民众之目的,通过对全国各地前来祝寿的耆老给予赏赐,个别年达耄耋或数世同堂者更是给予官爵顶戴,以体现帝王发政施仁而治天下:养老尊贤为首务,讲孝求悌为本心。所以清代还出现过几次千叟宴,其本意也正在于此。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