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科教卫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南海钻探科学家每天发回科学见闻~~~
南海钻探科学家每天发回科学见闻~~~
南海钻探科学家每天发回科学见闻~~~
南海钻探科学家每天发回科学见闻~~~
南海钻探科学家每天发回科学见闻~~~
     
2014年02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海钻探科学家每天发回科学见闻
超微化石看海洋“性格”
马亚宁
  “在‘决心’号古生物实验室的尽头,用黑色布帘隔开形成了一间小屋,这是超微化石组工作的地方,被大家形象地称为‘超微小屋’”……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正在南中国海面上破风逐浪。参与科考的13位中国科学家中有7位来自同济大学,从2月11日起,他们每天通过电子邮件发回2篇科考见闻,报告航行中的实时发现和有趣成果。

  此次航行是由美国深海钻探船“决心”号执行的IODP349航次,是自2013年底启动的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2013年至2023年)的首个航次,将历时62天,计划于3月30日在我国台湾基隆港靠岸。

  古海浊流很动荡

  钻探的第一个站位就设在南海深海盆的中央位置,距离黄岩岛以西约85公里,水深4250米,第一根岩芯已被成功取出。

  船上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刘志飞教授发回的第一篇科学见闻,完全颠覆了人们印象中一直平静着的南海“性格”——

  “南海海山地形陡峭,极易形成滑坡等重力流搬运作用,浊流就是重力流中的一种。然而,我在船上实验室的显微镜分析发现,这些浊流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石英、长石等矿物,表明可能是来源中性岩或中酸性岩区,而南海海山据称都为基性岩。因此,这些沉积物的来源可能有更多的可能,比如来源南海周围陆地的远距离输运。” 

  超微化石有点乱

  在历次大洋钻探航次中,超微化石分析都是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超微化石是一种单细胞海洋超微浮游植物化石,在海洋沉积物中分布广、数量大、演化快,是用以确定沉积物形成年代的极佳参照之一。

  不过,南海349航次超微化石地层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船上科学家、同济大学刘传联教授在科学见闻中提到:

  “当第一个站位第一筒岩芯上岸后,科学家们费尽力气几乎浏览完所有的视域,才找到一个保存不好的超微化石。接下来的第二筒岩芯样品中,竟然连一个超微化石也没有发现。直到第三筒样品出笼,超微化石数量极为丰富!”

  “结果令人惊讶:化石成份极其混乱,不同年代的新老化石混在一起,既有40多万年的超微化石,又有近200多万年的化石!难道我们一下就钻到了200万年前?实际上,这是遭遇了古生物地层工作者最忌讳的沉积物类型之一:浊流沉积。浊流可以把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化石搬运过来沉积到海底,从而造成化石成份的混乱。” 

  而这些正是揭开南海深海几百万年以来沧桑巨变的有力线索,有待科学家们逐一破解。

  接下来,“决心”号将驶往位于南海中部4213米处的第二站位,那里被认为是南海“最新”长出的区域。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邮珍赏析/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谐音拆字可能混淆“正统”语文
超微化石看海洋“性格”
教辅书开学热销
学历越高 就业越难
同济大学设立“资源循环站”
新民晚报科教卫新闻A05超微化石看海洋“性格” 2014-02-15 2 2014年02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