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2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两孩生活
■ 陪小女儿妞妞比赛搭积木是一家四口常玩的游戏
■ 爸爸妈妈和两个女儿的地板时光总是那么欢乐 本版摄影 周馨
■ 妈妈给老二小满讲故事,爸爸陪老大玩飞机,家里虽小,其乐融融
■ 陈文华和妻子聊着刚出世的孩子,大女儿在一旁看漫画 本版摄影 周馨
  几天后,本市即将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备受关注的上海生育政策调整将见分晓。一些符合条件的“单独”夫妇也许正翘首期待,准备尽快迎接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另一些小夫妻可能正在纠结中,既向往两个孩子互帮互助的温馨画面,又担心无法负担额外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本报记者近日走入4户各具特点的两孩家庭,听“双独”父母讲述养育两个孩子的酸甜苦辣,期望借此能给更多后来人以参考和启示。

  姐妹花差了12岁

  父亲 钱 程 44岁

  母亲 秦 琳 41岁

  长女 钱颖哲 14岁

  幼女 钱云逸 2岁 

  44岁的钱程和41岁的秦琳,是同龄人中少有的独生子女。这个年纪的“双独”家庭,更是稀罕。婚后多年,他们一直享受着三口之家的天伦之乐,直到女儿钱颖哲12岁那年……

  为何年近不惑生育幼女?

  2008年和2009年,汶川和玉树接连发生大强震。多次看到中小学生不幸遇难的新闻,夫妻俩深受触动。“我们都觉得,生一个孩子的风险比较大,一旦发生意外,中老年父母的余生太痛苦了。”

  2011年,38岁的秦琳勇敢地当上了高龄孕妇。怀大女儿时,她孕吐强烈,而这一次,反应较小。次年1月,小女儿钱云逸比预产期提早一个月,迫不及待地降临人世,母女平安,小家伙如今已长成了一个结实的小胖墩。

  “独生子女寄托了全家人的希望,压力太大,对她也不公平;两个孩子小时候多个玩伴,成人后也能相互扶持。”钱程逐一细数两孩的好处,“等我们老了,她们还可以分担赡养责任,比方说同样一个星期,别人家女儿看父母一次,我们家就能来看两次。”

  双方父母都已年过古稀,钱程感慨说:“四个老人靠我们照顾,要是一个生病,我马上手忙脚乱;万一病倒两个,就照顾不过来了。那时肯定特别希望有兄弟姐妹帮忙。”

  麻烦老人还是信任保姆?

  享受两孩快乐之前,先要面对最实际的问题——谁来带?

  笑笑(长女小名)两岁前,四个老人轮流协助住家保姆,“兼当‘监工’,因为不放心外人带孩子。做家务时能否兼顾宝宝?手脚会不会太重?饭菜是否营养可口?担心很多问题。”

  秦琳笑着说,妞妞(幼女小名)出生时,父母年事已高,不想再求助,对保姆的看法也已改变。

  “祖辈对孩子太宠,不如放手让保姆带。她们有年龄优势,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刚满两岁的妞妞喜欢随身拎一张小板凳,在房间里走到哪坐到哪。“她学会了自己吃饭、擦桌,还想帮忙拖地呢。”

  夫妻俩都在保险公司上班,不管工作多忙,只要在家,就全身心陪妞妞玩。“孩子不能太黏保姆,最需要父母陪伴。”采访那天,钱程下班回家较晚,他解释:“工作上的事绝不带回家,必须合理安排时间。”

  钱程坦言,第一次当爸爸时,自己还不成熟。“遇到小孩感冒咳嗽,就特别紧张慌乱,带孩子时也容易抓不住重点。不像现在,经验丰富,心里有底,处理问题会比较放松。”

  年龄差距大是不是障碍?

  在两孩家庭里,钱家四口比较特别,因为笑笑和妞妞相差将近12岁。

  年龄差距太大,会不会成为生两孩的障碍?“各有利弊。岁数接近的,可以一起玩闹,共同成长。”钱程分析,“我家姐妹的互动相对较少,笑笑有学业压力,陪妞妞的时间不算多。但她很懂事,会自我管理,我们有更多时间陪妹妹。如果只差两三岁,父母必须一起照顾,精力难免会分散。”

  他补充说,小女儿的出生,打破了家里维持多年的平衡,需要每个家庭成员调整心态,重新打造新的平衡。一般来说,第一个孩子年龄越大,心理调节能力也越强。

  关于小女儿的成长,钱程乐观而自信,但也有小小隐忧。他考虑到了十年甚至更久以后,“我经常想,等到我退休,妞妞才18岁。在她青春期叛逆期时,需要家长投入很多精力引导和陪伴,不知道那个时候,自己的精力还够不够。”本报记者 曹刚 

  第一声叫的是“姐姐”

  父亲 张 亮 28岁 

  母亲 杨 燕 28岁

  长女 张慕易 2岁半

  幼女 张慕和 1岁

  如果可以重来——希望两个宝贝年龄间隔再长一些;提前多赚点钱,小女儿出生后能做“全职妈妈”;不会因为担心睡眠被妹妹影响,就让张慕易长住外婆家,减少了互动……

  长女2岁半,幼女12个月。提起一年来的“两娃生活”,“85后辣妈”杨燕流露出些许遗憾。不过,每当看到姐妹俩在一起,心里涌起的那份温暖和踏实,都让她庆幸当初的选择。

  烦恼:老大不太愿意回家

  傍晚6时,刚吃过饭,张慕和就盼着出门了。跟父母去外婆家,和姐姐一块儿看电视、玩游戏,是她每天的“固定节目”。最期待的还是周末,因为姐姐能回家。相比妹妹的兴奋,张慕易却有些失落和不舍。“外婆,你去不去妈妈家呀?”“外公,跟我们一道去吧!”有时候,小家伙还会拗起性子,不肯离开。

  “二宝出生后,老大就跟外婆住,不太愿意回家。”杨燕无奈解释,当初怕妹妹夜里闹腾,姐姐跟着睡不好,便将“老大”托付给母亲。

  杨燕和丈夫都在疾控部门工作,作息“朝九晚五”。白天上班,照顾孩子的重任便落到双方父母肩上。“孩子的奶奶跟我们住,二宝断奶后主要是她带着。”

  不是没想过转做全职妈妈,只是担心加重家庭负担。“幸亏有两边老人帮忙分担很多。特别感激,也特别歉疚,本来到了这个年纪,他们应该享受自己的生活。”

  经验:两个孩子多些“捷径”

  杨燕坦言,“二宝”的到来,比预想的早了一些。“有考虑过生两个孩子,但没想到老大刚满10个月,老二就来啦!”

  第一胎是剖腹产,短间隔也意味着高风险,但杨燕更不忍放弃这条小生命。“我们独生子女能切身体会‘四老+夫妻+一孩’模式的弊端。有个伴儿,遇事能彼此照应,互相商量。”

  大女儿的成长经验,成为迎接小女儿的“捷径”:“慕易以前睡床,不知道摔过多少次,原本的卧室改成了‘榻榻米’。”更明显的是,相比“老大”生病时的手忙脚乱,夫妻俩已经逐渐成熟和淡定。

  都是女孩,姐姐的衣服、玩具也正好“循环利用”。在杨燕看来,两孩对现阶段的经济支出影响不大,更大压力来自未来的住房改善和教育成本。

  此外,还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例如老大念小学,老二还在上幼儿园,怎么接送?如何择校?“边走边看,顺其自然。”

  欣慰:两岁娃已有姐姐样

  给妹妹喂饭、帮忙递尿布、出门多带个玩具、制止妹妹含手指……杨燕发现,慕易最近越来越有姐姐的样子。“自己还是奶声奶气的小娃娃,却有意识在照顾妹妹。”

  同时,慕和也格外亲近姐姐。“她开口说的第一个词,不是爸爸、妈妈,而是姐姐。”

  姐妹俩的互动令杨燕欣喜,但一些大人的玩笑话却让她不满。“经常有人逗老大,说有了小妹妹,爸爸妈妈就不爱你啦。”听到这些话,杨燕会立刻纠正,蹲下来告诉慕易:“他们说的不对,你永远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宝贝。”

  周末,夫妻俩喜欢带孩子们逛公园,亲近自然。“看着草坪上,慕易跑来跑去,慕和爬来爬去,阳光撒在姐妹俩身上,那一刻感觉特别满足,所有辛苦都值得。” 本报记者 范洁

  (下转A15版)  (上接A14版)

  付出1.5倍 快乐N倍

  父亲 卢 瑜 34岁

  母亲 楼冠琼 34岁

  儿子 卢 果 5岁

  女儿 楼 昕 3岁

  宝贝女儿出生时,楼冠琼几乎没太多想,就给她取小名——“小满”。“一儿一女,心满意足。”她笑着说。今年,儿子5岁,女儿3岁。她说:“两个小朋友带来无穷快乐,可能你的付出比一个孩子时多了1.5倍,但你获得的快乐是N倍。”

  夫妻配合默契

  晚上7时许,她开完会,赶忙叫了一辆出租车往家赶。照例,她要先去姨婆家接女儿,顺便吃晚饭,然后带女儿回家。姨婆家在她家隔壁,自她产假结束后,便开始帮忙照顾小满。儿子果子则由爷爷每天从幼儿园接回来,给他做晚饭。“一个老人照看两个孩子,还要做饭,太辛苦了,错开来好一些。”楼冠琼说。

  儿子刚出生时,她和丈夫还住在娘家,外公外婆帮忙照看。女儿出世时,他们买了房,搬出来住,便开启了现在的生活模式。

  夫妻俩配合默契,一个在外企,一个在合资企业,工作都忙。她上班远,要乘班车,早上起得早,顾不上孩子,丈夫就责无旁贷地照顾两个孩子起床、送儿子上幼儿园,才开车去上班。她下班比丈夫早些,晚上的活就全包了。

  “老公在儿子刚出生时,就能独立地换尿片喂奶,现在一个人在家带两个小朋友,也完全胜任,否则全靠我,肯定吃不消。”楼冠琼说。

  事业放慢脚步

  楼冠琼和丈夫都是上海人,是“双独”,早有计划要两个宝贝,但女儿比预想中早来了两年。“既来之,则安之。”楼冠琼没有焦虑,和丈夫商量后决定要这个孩子。家里的老人也尊重小夫妻的意见,并表示会帮忙照看。

  “经济压力肯定会有一些,但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花钱是没底的,不必一定在物质上追求到什么程度,包括上幼儿园,也未必上私立的。”楼冠琼说。

  “累,是肯定的,尤其是我先生。”楼冠琼笑说。“缺少睡眠,太缺了。”晚上他们照顾孩子,只能等他们都睡着后才能做点自己的事,周末也睡不成懒觉。特别是两个孩子一起生病时,大人更没得睡,而且这种时候还不算少。

  “两年多以前,儿子生手足口病,女儿肺炎,两人还要隔离开。女儿住院,我们轮流去医院陪夜,那段时间真是累,工作上也只能请假了。”楼冠琼说,有了两个孩子,“事业上只能放慢脚步,但并不是放弃追求”。

  累,但更快乐

  儿子和女儿都长大一些了,他们的交流带给楼冠琼和丈夫许多有趣的感受。

  “按理说,5岁男孩和3岁女孩不能一起洗澡了,我们征求他们意见,都同意一起洗。”楼冠琼回想起当时的画面,又忍不住笑起来。“给哥哥洗澡时,妹妹在边上唱歌聊天,给妹妹洗澡时,哥哥就在边上讨论他的发型。”楼冠琼听他们说“你觉得我的发型好不好看”“你的沐浴露没洗干净”,想到多年后,他们可能讨论的就是“你有男朋友了”“我追某个女生了”。

  “出去玩,要分男生队和女生队。儿子和爸爸一起,走得特别快,我和女儿走在后面,这样玩着,就不觉得累。”

  “还有的时候,儿子在幼儿园拿到了礼物,会问‘能不能给妹妹带一份’,这些事情,想起来就觉得很温暖。”楼冠琼满足地说。

  当然,两个孩子也经常打架,她就要做“老娘舅”。大多数时候,她让两个孩子自己解决。“培养哥哥的责任心也是要的,但并不一定要求他一定要让妹妹,两个人要平等。”楼冠琼说,这是她一贯的态度。本报记者 姜燕

  额外福利:爸爸更成熟

  父亲 陈文华 33岁

  母亲 钱 亲 32岁

  长女 陈佳盈 8岁

  儿子 陈子越 10天

  今年的2月14日有些特别,情人节撞上元宵节,钱亲在手术室里完成了人生中最浩大的庆祝工程——生娃。随着一声清亮的啼哭,在妈妈肚子里待了刚满36周的小“马特”迫不及待地呱呱坠地。

  一不小心生个“大众情人”

  “预产期是3月5日,本来不想让他这么早出来,他大概实在等不及了。”当天下午,钱亲被推上了剖腹产手术台。“6斤9两,男孩。”护士动听的声音,在麻药劲过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帮她减少了痛感。“非赶着这个日子出来,大家都说他是大众情人。”看着身边酣睡中的宝宝,钱亲的眼中写满了幸福和温柔。

  她给宝宝起了个小名“马特”,“是英文名Mat的谐音,又有马年出生,很特别的意思。”大名陈子越则是姐姐陈佳盈的主意,姐姐今年8岁,在上外附小读2年级。

  钱亲说一开始也没想再生,但后来看到周围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很幸福,自家经济条件也不错,就想给孩子一个伴。

  “刚把大的送到小学,开始走上正轨,小的又要从头开始培养。既然有了,就生啊。我今年32岁,也还年轻。”

  可以不用全职保姆了

  虽然老二来得有些突然,第二次剖腹产的痛感也更加强烈。但是和前一次比起来,钱亲显然更有经验,提前准备了婴儿奶粉、好用的电动挤奶器,如何缓解刀口剧痛,什么时间下地活动,什么时间上床休息,喂奶有什么注意事项。坐月子的细节她已十分熟悉。

  “带第一个孩子,自己还在摸索中,经常碰壁,带第二个容易得多,成本也被摊薄了。”姐姐用过的很多玩具、小床、书本都可以二次利用。朋友的孩子大了,衣服、玩具也都可以给他用。

  还有一个福利,老公给的疼爱格外多。“上一次怀孕的时候老公还不大成熟,我要辛苦很多。生这个孩子前有先兆流产迹象,老公特别紧张,每次去医院检查,他再忙也会陪我去。家里除了有钟点工负责做饭、打扫,公公也来帮忙,还请了月嫂。老公本来还准备再请一个全职保姆,我说不用了。”

  全家出游,想想就很幸福

  养两个孩子,最让钱亲头疼的是教育。女儿之前上民办学校、请家教、学奥数、补英语、学画画,成本高不说,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周没有一个休息日,学习效果也不是特别好。“现在发现她就是对画画特别感兴趣,能坚持。我们以后准备重点往艺术方面培养她。”

  至于老二,钱亲不打算再帮他报那么多班了。“先从体育方面培养,希望他能加强锻炼。”学校选择上,“比较倾向公办学校”。

  弟弟如果想当小明星,姐姐也已经探好了路。“拍电视广告、平面广告、走秀,女儿都有经验,可以算是熟门熟路。”如果儿子有兴趣,她也想让他去试试。

  想让两个孩子都成才,还要有一个辛苦的过程。但对于未来,钱亲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我喜欢自驾游,等到老公有空时,就可以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出去玩。”他们今年5月就有出游计划,“目的地还没定,但现在光是想想就很幸福”。 本报记者 王文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万象/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上海两孩生活
新民晚报新视界A14上海两孩生活 2014-02-23 2 2014年02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