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特种兵,代号“战狼”;退役后成为百联集团的一名职员,西装革履,朝九晚五。他利用业余时间成立了公益组织“上海城市搜救队”,多次深入灾区抢险救援。
工作10年,他收入不低,朋友却调侃他“家徒四壁”,因为他所有的积蓄几乎都被用来维持搜救队和参加各种培训。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是听到队员说,在搜救队学到的救援知识真的提高了自己、帮助了别人。
他叫高博,一名80后志愿者,队友亲切地叫他“狼队”。
特种兵经验不荒废
高博是知青子女,2003年从部队转业回沪工作。“我是陆军特种兵,在部队训练,一年有大半年在深山里,几个月在海上。退役后,我总是想,这些用血汗学到的野外生存知识和技能不能荒废掉。”源于这个朴素的想法,高博和几个朋友开始致力于普及安全户外知识和理念。
2008年汶川地震后,高博萌生了成立民间救援组织的想法。2009年8月,上海驴友在浙江丽水炉西峡被大水冲走,不幸遇难。高博前往搜救,凭借出色的专业技能,下水准确勘定了尸体位置。这次经历更坚定了他的想法,2010年底,上海城市搜救队成立。
最让高博开心的是,他做公益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妈妈是唐山大地震第一批抢险医疗队队员,还曾参与治疗非典病人。禽流感爆发时,已退休的她又回到医院,安抚在一线工作的医生护士。爸爸是科研工作者,常年在长江沿线巡逻,监测水文与渔业生态环境。从小父母就告诉我,人活一世,要做个有价值的人。”
毛坯房一住近十年
2005年,父母用积蓄为高博买了房。“我14岁就离开父母,在外闯荡,父母希望我早点安定下来。”高博对父母有些歉疚:房子买来八九年,还是毛坯房,塑料简易衣橱、硬板床、破旧的木椅木柜,还有二手冰箱、灶台,就是他全部的家什。有朋友来访,连个像样的坐的地方都没有,就调侃他说:“你怎么在上海这么多年搞成了‘家徒四壁’?”
并不是没钱装修,高博的收入几乎都用来购买救援设备和参加各种培训。他的救援包里,头盔、头灯、瑞士军刀、防暴手电、护目镜、攀岩绳、GPS、对讲机等一应俱全,价值少说也要上万元。
反恐防暴防化集训、无线电操作、红十字会救护员、亚洲绳索技术与救援、游泳救生员、高氧专长潜水员……高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救援培训,取得相关资质。“我是队伍里的‘头狼’,必须保证我学到的知识是先进、正确和有效的,这样才能传授给队员。”
年过三十,父母开始操心他的婚姻大事,他却没时间谈情说爱。“傍晚5时半下班后就到队里,制定培训计划、与队友们沟通;周末尽可能到社区、学校搞安全宣传,在队里组织应急演练;如果需要到外地救援、培训,我就请年休假。”说到未来,他腼腆地说:“想找个能理解我的女孩。” (下转A4版) 上接第1版
深入播种安全理念
南京驴友在四川四姑娘山失踪、上海驴友在浙江文成遇难、四川雅安地震、甘肃岷县地震、浙江余姚水灾……这些年,高博带领上海城市搜救队在各地救灾中出了不少力。他对救援工作也有了更多认识。“雅安地震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组织了价值40万元的救援物资送到灾区,但不是给灾民的,而是给正在当地参与一线救援的民间救援组织,我们提供的都是专业的搜救及医疗工具。3天后,我才去灾区现场参加救援救灾协调会。而余姚水灾,距离较近,我带领队员赶往灾区,与当地救援队合作开展救援。志愿者不能给灾区添乱,救援也要理性有序、科学有效。”
高博认为,城市搜救队更大的使命在于,让都市里的人们掌握安全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安全通道在哪里、电梯坏了怎么办、人晕倒了怎么救助、消火栓怎么用、发生火灾如何正确报警……问问自己,你掌握了多少?”
在城市搜救队,队员都是“专业不专职”。一对夫妻,丈夫是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妻子是大学护理学院的老师,他俩一起参加搜救队,教其他队员医疗急救的知识,同时又向其他队员学习户外救援等知识。如今,搜救队已有160多名队员,2013年,他们为社区、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组织了20多场安全培训。
去年,高博为一批即将参加科普下乡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上了安全课。有2支志愿者队伍去了甘肃岷县,没想到就在下乡期间发生了地震。事后,有名大学生打来电话说:“高大哥,你教给我们的知识全部用上了,我们还帮助一批灾民转移了出来。”那一刻,高博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