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位青年的创业成功,背后不仅有政策支持,更“有人”帮扶。徐汇区天平社区创业服务站,正是让陆吉等一批创业青年心中感到“有人”的那个角色。
青年创业,不是说创就能创成功的,除了政策外,还受经验、人脉等条件限制,只要其中一个方面出问题,就可能导致创业受挫。就拿租赁门店来说,陆吉以前曾租赁一家门店,尝试开过服装店,然而门店租下没两年就遇到拆迁,第一次创业就此无果而终。去年创业,陆吉在飞洲国际商城内也租了一家门店,没多久又遇到了烦心事,商城招商部要对他租赁的那个楼层的商品结构调整,陆吉经营的品种将受到限制。与上一次不同,这次陆吉身后“有人”了,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人张琰得知此事后,专程到飞洲国际商城找项目总经理俞先生,在介绍了陆吉的创业情况后,得到了商城方面的支持。不是“有人”出来协调,这次创业不知又会遇到什么麻烦。
有人帮扶,就有可能走完政策落实到人的“最后一公里路”。创业者的眼睛大多是盯着商品、价格、客户,很少有人把报纸上宣传的那些政策和自己联系起来。因此,只有政策“裸”在那里,没有相应的服务运作,政策很难“走”到政策相对人那里。比如开办费补贴,不是申请了马上就会批下来,必须有个培训、评估的过程。为了走完这“一公里路”,创业服务指导员先引导陆吉参加创业培训,听专家指导,之后提交创业项目,等完成市场调查和市场评估,租到了自己的门店后,1.5万元的创业开办费也水到渠成地打进了陆吉的账户。正如有位创业人员所说:“1.5万元的开办费虽然不多,但服务过程让我们感到创业不孤单。”
本报记者 袁玮 特约通讯员 袁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