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童学乐器,快乐不快乐?给出否定回答的少年儿童,可能会占不少的数量。虽然多年前上海就已取消了音乐特长可以加分,但是,这些年琴童的队伍却不见缩小。
昨天,创办了“我们的音悦会”的青年演奏家赵磊、陈卫平、樊大卫等纷纷认为:音乐会给人带来快乐,琴童们却普遍对学习乐器感到厌恶,一方面反映了家长们对孩子的喜好特点缺乏了解的盲目学琴心态;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音乐教育应该改变填鸭式教学现状,应该从培养兴趣入手,让孩子们快乐学琴。
古典新弹
这批青年演奏家对乐器各有所长,都拥有从小学琴的经历。了解到如今琴童们的普遍现状后,去年,他们与志同道合者组织了一批琴童,在东艺演奏厅试办了一次“我们的音悦会”。身为上海轻音乐团首席键盘手的樊大卫,对这次与孩子们的同台表演颇有感慨:“孩子们平时学钢琴,弹的都是古典曲目。我们对古典曲目改编后,融入了流行、爵士等节奏元素。想不到,孩子们弹这类通俗风格的曲目,都能兴致勃勃地玩起来,还说‘古典也能这样弹啊’。看到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们也非常感动,因为,能开开心心地玩乐器,他们一定会真正喜欢上音乐的。”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樊大卫与朋友们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如果能让更多的孩子开心学琴,那么,音乐带给他们的不再是讨厌和痛苦,而是愉悦。”
提炼潜质
上音大提琴副教授陈卫平的童年生活在成都,偶然听到邻居拉琴,美妙的琴声激起了他的兴趣,也促使他从此与音乐为伴。他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首先要用音乐打动自己,才会在学琴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心情是非常重要的,缺少生动活泼的教学,又怎么能让孩子们在学琴时有好心情?”
二胡演奏家赵磊也颇有感触:“我刚被挑中学习二胡时,拉出来的声音似杀鸡的叫声,但是,老师耐心地诱导我的兴趣,我的兴趣慢慢被激发出来了。”这些年,赵磊经常参与和青少年的音乐互动,他在“音悦会”活动中与琴童们同台表演后觉得:“这还不仅仅是培养兴趣,更是在把孩子们的潜质特长提炼出来,让他们有成就感,增加学琴的信心。”
享受快乐
这几天,为了“我们的音悦会”第二季活动,他们正在把一批古典作品进行趣味性改编,还邀请了多位音乐家一起参与,12组参加互动表演的琴童也正在陆续拿到乐谱开始练习。
参加了第一次活动的10岁琴童顾沈悦,这次又报名要求参加,还要弹改编后的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选段。这位女孩在前些年以为学琴就是“练习、考级、再练习、再考级……然后扔掉”的过程,现在坐在钢琴前,却是在兴致勃勃地弹自己喜欢的曲目,还可以根据心情在黑白键上轻松释放一下自己。当然,能有机会坐在聚光灯下的舞台上炫琴,她感到还能享受到非常快乐的成就感。 资深记者 杨建国
去年的“音悦会”受到欢迎后,这批“音乐义工”的青年演奏家们,又酝酿今年3月15日在上海音乐厅举办“我们的音悦会”第二季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