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对崇明生态岛的发展模式、技术体系及示范效益,进行了系统性地总结和评价:崇明生态建设的核心价值反映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绿色经济理念,对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探索区域转型的生态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将把崇明生态岛建设作为典型案例,编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经济教材。
生态指标达标率96%
在生态岛建设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实施过程中,崇明岛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经济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等6个领域共投资约140亿元,各项生态指标达标率为96%,在水环境整治与湿地保护、人居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农业保障与物种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体系初步构建。
■ 碧水长流
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净化社区水环境,累计覆盖农村居民1.8万户;开发具有崇明特色的河道生态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南横引河等骨干河道整治工程取得突破,骨干河道水质达到Ⅲ类水域比例提高到了97.5%。
■ 水鸟齐飞
东滩为核心,实施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在一期1000亩、二期2000亩东滩优化试验区的基础上,即将开始三期3000亩湿地保育试验区的推广示范。目前,东滩湿地保护区鸟类种群数量恢复明显,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建成326平方公里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生态村落
在瀛东村以景观规划、生态养殖、生态绿化与水环境技术集成应用为支撑,生态改造800亩鱼塘,节省能源15%以上,节省劳动力20%以上,每亩池塘提高经济效益10%以上;针对陈家镇打造低碳国际实验生态社区,确立“能源节约、交通优化、资源环境、绿色建筑”4个主要碳减排路径。 (下转A8版) (上接第1版)
■ 生态村落
在瀛东村以景观规划、生态养殖、生态绿化与水环境技术集成应用为支撑,生态改造800亩鱼塘,节省能源15%以上,节省劳动力20%以上,每亩池塘提高经济效益10%以上;针对陈家镇打造低碳国际实验生态社区,确立“能源节约、交通优化、资源环境、绿色建筑”4个主要碳减排路径。
■ 绿色产业
崇明岛成为全市最大的蔬菜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水稻和芦笋为代表的有机食品,逐步跻身高端健康食品行列。关停园区外污染企业106家,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龙头,创立“西沙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模式实践区”,成为市民理想的休憩旅游目的地之一。
促增长与碳排放脱钩
崇明生态岛国际评估中方专家、华东师大教授曾刚告诉记者,“GDP增长了,青山绿水依旧在,就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巨大成就,这在世界上的发展中地区都是很少见的。”联合国评估报告也表明,崇明岛生态岛建设已完成第一阶段建设,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保护共存。各种评估数据显示,崇明的社会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加,已与碳排放脱钩。
需要注意的是,崇明岛仍处于发展初期,社会经济水平不高,面临基础设施水平滞后、人才资源不足等发展瓶颈。报告建议,未来崇明生态岛建设逐步由“单纯的基础建设”转向“建设与运营并重”的发展模式,设立生态文明特区、扩大科技引领效应、巩固提升已有生态建设成果、加强人才培育和保障体系构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