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运动会
     
本版列表新闻
~~~校园里“第一运动”背后的无奈
~~~校园里“第一运动”背后的无奈
~~~校园里“第一运动”背后的无奈
     
2014年03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来教我 同谁打球?
校园里“第一运动”背后的无奈
陶邢莹
■ NBA雷霆队头号球星杜兰特暑假来沪,孩子们蜂拥而至
■ 上海男篮前主教练邓华德的父亲教上海青少年打球
■ 上海体育场耐克篮球公园成为青少年切磋球技的好去处 本版图片 记者 周国强 摄
  ◆ 本报记者 陶邢莹

  高中生小何想学点专业篮球技能,因为学校的体育课只教基本动作。周末去户外打球,又难觅水平相当的球友,于是他来到李秋平篮球学校报名参加训练班。结果发现高年级高水平的训练班因招生困难而都开不起来。

  篮球,虽已成为校园的第一运动。然而,谁来教,同谁打,有篮球天赋的好苗子出路在哪里?

  姚明和许家印在两会上的提案,再一次呼吁教育和体育体制的改革。有办法解决吗?本报记者赴校园做了一番调查。

  传统丢了

  位于杨浦区政立路的同济中学,有一座能容纳2000人的篮球馆,这样的硬件条件,令师生引以为豪。

  你知道吗?上世纪80年代,同济中学是市篮球联赛的冠军争夺者。在90年代末,同济和南模争夺冠军,连电视台也现场直播,盛况空前。

  你还知道吗?现上海男篮代理主教练王勇,前队员王立刚、罗旭东等人,都是同济中学的毕业生。

  然而,当徐虎毕业后成为体育老师,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时,篮球队却渐渐淡出学校发展规划。“篮球已经成为上海中学生第一运动,我们的学生很爱打篮球,但水平大不如前。”徐虎还担任中考考官,“每年中考,足球项目的考官非常空闲,我们篮球组忙得不得了,学生们都选篮球。”徐虎说。

  不过,真正想学点篮球技术的学生,的确没有人教。不是徐虎不想教。除了篮球特色学校南模、五十四、市西等,大多数中学只是按照教学大纲上课。

  一位基层体育老师告诉记者,体育老师在学校的地位很尴尬,地位不高、压力不小,“超出教学大纲以外的,我们不太敢教。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旦受伤,家长就来和你打官司。”

  一枝独秀

  这些天,第32届南模杯篮球赛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吃完午饭,几乎没有人在教室读书,全校学生都涌入篮球场,体育老师当裁判、班主任率领拉拉队助威。

  在拥有近80年篮球传统的南模中学,不仅有校篮球队征战全国赛场,在全市的阳光大联赛、徐汇区比赛中,南模中学的学生也常出去比赛,也常是冠军争夺者。

  打球与读书会有冲突吗?已拿到交通大学预录取通知书的白熠辰告诉你,不会有的。他坦言,先打球、再做作业。“下午四时半放学,本想赶紧回家做作业的,路过篮球场,一看大家都在打篮球,我就忍不住也上去打了。”南模的篮球氛围,让小白觉得,篮球打得好,书也读得好,那才叫酷。“现在女生都喜欢阳光大男孩,我们打篮球的,性格开朗,容易交朋友。”最令小白感动的是,南模杯上,班里女生第一次打3对3,当时场上缺一人,班主任张老师外衣一脱,成了外援。男生打比赛,班主任就率领全班女生当拉拉队。

  在这样的环境里,说自己不会打篮球,是件很丢脸的事情。

  难觅苗子

  然而,南模的体教结合模式,并非普遍现象。

  周末,小白和同学们去上海体育场打篮球,可以用“欺负”对手来形容。“篮球公园里打球大致分三类人。初中生、大学生和四十岁的大叔。初中生身高不够,大学生在小时候没受过专业训练,大叔体力没我们好。”

  实际上,近年来,南模也遇到了不小的瓶颈。连南模的高水平运动队,也很难从基层挑选出好苗子,全国比赛的成绩大致在五到八名徘徊。

  李秋平告诉记者,“无论是在我执教上海队的10多年里,还是现在的队伍,南模中学作为上海市冠军球队,没有一个输送上来的。”他不是在责怪学校,而是对这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感到痛心,“送孩子去南模的家长,都是看中了能进大学这个优惠政策。家长担心,如果孩子进了上海青年队,万一最后没打进职业队,出路就断了。”

  李秋平记得,在他执教上海男篮的低谷期,篮坛老前辈问他,为什么不招上海运动员?“不是我不想招,是我们招不到。”李秋平离开上海队5年,体教结合的口号喊得挺响,但上海专业篮球青黄不接的现状,仍旧没能改善。在高考的现实面前,很少会有人选择走篮球专业道路这根独木桥。

  不招上海孩子,那么引进外地生源呢?李秋平说,这个口子也越来越小了。市教委每年给各高校50个体育特长生的名额,“以前王勇他们来沪,既能入学又能落户,现在全上海只开放50个学籍,外地篮球苗子也不愿来了。”

  倍感压力

  将事业重心转到业余篮球训练的李秋平,这些年来,眼见学校规模扩大了不少,但体教结合的路子没能有所突破,难免令他无奈。

  学校在全市有40多个培训点,每学年有1000人来参加,还增开了冬令营和夏令营,不少热爱篮球的孩子成了老营员。“但我们高二以上的学生很少开班,以小学生和初中生为主。家长送孩子来打球之前,都约法三章,一旦读书成绩下滑,就中断训练。”

  即便是搞业余篮球培训,李秋平也倍感压力。“超过一半的学员戴眼镜,我要求他们打球时都不能戴。孩子受伤怎么办?现在很多孩子运动能力和体质在下降。”为此,他们给小学员购买保险,配备生活老师严格看管。

  李秋平也想推荐一些好的苗子进区县体校,但遭到不少家长的反对,其他孩子都在读书,我们的孩子也不能因为打球而读书落后。

  巧合的是,白熠辰告诉记者,一个在南模国际部的球友,暑假里去了李秋平篮球学校,果然球技大有长进,“他运球传球的动作,看起来很专业。”不过,这位球友是港澳台同胞,没有高考升学压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3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资讯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8版:3·15专版
   第B09版:3·15专版
   第B10版:运动会
   第B11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B12版:热点赛事/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域外传真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谁来教我 同谁打球?
新民晚报运动会B10谁来教我 同谁打球? 2014-03-10 2 2014年03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