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3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节日的意义
郁晶陶
  郁晶陶

  上周六,3月8日,国际妇女节,有没有出门血拼,或是上网抢购?线上线下的商家们似乎一致认为,“关爱”女性的最好方式就是诱惑她们买更多的东西。有人说,淘宝正致力于把每一个节日都变成购物节。不无道理。

  商家千方百计创造商机、制造需求,无可指摘。不过,如果妇女节的意义仅仅在于提供了一次打折促销的良机,好让商家从女性身上获得更多的金钱,不是太过讽刺了吗?若如此,消费主义又一次大获全胜。

  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服装和纺织女工举行抗议,反对非人道的工作环境、12小时工作制和低薪。这是妇女节的起源,女性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权利,是这个节日的意义。一个多世纪以来,女性的权利保护获得长足的进步,当今女性所能享受的自由,是从前的人无法想象的。但权利和自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伴随着社会进步而来,更是前人不断争取得来的。

  据说不少高校女生不愿过“妇女”节,因此创造了3月7日“女生”节。也许是因为“妇女”这个词带有一些年龄暗示。但或许,也因为妇女节的内容有些苍白和空洞?

  妇女节的意义难道已是历史的概念?恐怕不是。现实生活的种种,仍在提示它的必要。当人们热烈讨论学生成绩如何“阴盛阳衰”的时候,女性正在就业市场上遭遇或明或暗的歧视;当人们为都市女性的独立自主感叹时,在贫困地区,女性往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早早失学、早婚早育……

  然而,节日的意义,仅在于提醒。如果节日所纪念、呼吁、争取的对象,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重视,那么节日或许只剩放不放假、打不打折可讨论了。

  就好像有医务界人士提议,将“医师节”改为“医生节”,将行业内部的节日改为公共节日,以呼吁更好地保护医生权益。这当然是个很好的建议,但如果没有公共议程中的持续讨论和制度层面的不断完善,节日就会成为徒有其表的空壳,意义被虚置,价值被消解。

  节日的意义不是空喊口号得来的,节日由日常的努力赋予其意义。因此,那些不断努力和争取的人,那些为每一点细微进步付出心血的人,最值得尊敬。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3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资讯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8版:3·15专版
   第B09版:3·15专版
   第B10版:运动会
   第B11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B12版:热点赛事/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域外传真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两会内外说“说话”
雷曼死得有点冤
节日的意义
涵养时代的“文化定力”
风清春早马年牛勤图
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媒体角色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节日的意义 2014-03-10 2 2014年03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