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4年03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梅花为媒
晏秋秋
  晏秋秋

  开展22天,“上海梅花节”的总客流,突破了30万。

  乐观如我,也未料到,“上海梅花节”展期刚过四分之三,客流居然已达去年一整年的两倍!记得4个月前,在市绿化市容局的牵线下,和部门同事沈敏岚一起与光明集团商讨。当海湾森林公园提出,“希望客流达到去年一整年的水平”,我们还面露惊讶。如今,梅花为媒,真是“稳坐钓鱼台”了。

  应该总结的,有很多。海湾森林公园,地方很远。但,拥有梅王、梅后,又是中国最大的梅园,不怕无人欣赏。今冬赏梅客流中,颇多家庭开车自驾游,路远也没有影响赏梅心情。可以说,“梅花节”颠覆了以往花展的观赏模式。

  公园方,尽了全力。“上海梅花节”以来,园内真的是“天天有改进”。停车、接驳、零售、客流走向,每时每刻都在努力。卖豆腐干的,瘦了;开电瓶车的,瘦了;种树的,瘦了。最忙的人,22天瘦了十几斤!

  冠名商“优倍”,不遗余力,体现了强大的市场策划能力。沪上许多家庭,喝着牛奶,就看到了盒子上梅花节的标志,兴起了“踏雪寻梅”的念头。

  当然,还有本报的联合主办。别的不说,3月9日那一天,本报在海湾森林公园举行“读者活动日”,当天客流急速上升。中午12时,已过32000,谁知下午客流继续猛增,游客不断涌入,至闭园时整天客流竟达79000!数据一出,举座四惊,有人激动而泣下。这种感觉,我很理解。

  “梅花节”还有一周,如今梅花正艳,客流当继续攀升。对客流,有一种期待。对即将开始的上海国际兰展和上海花展,有了一份期许。对本报力推的“上海花城”理念,多了一份信心。

  新民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是名牌,也是民牌。晚报参与花展,是创新,更是创举。可以说,从去年国际兰展起,以“上海梅花节”为合,一年走下来,上海花城,有那么点腔调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热点
   第B0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药儿园”的两种“无知”
梅花为媒
“站飞机”
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
油耗玄机
马航失联事件中的中国媒体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梅花为媒 2014-03-17 2 2014年03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