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交响乐团有一场音乐会吸引了我。音乐会的上半场是斯克里亚宾的《狂喜之诗》、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下半场是金·普利茨克的多媒体交响曲《云图》。除了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其他二位的作品在上海很可能是首演,而且还有多媒体演出形式,担任指挥的又是热衷于诠释新作品的著名指挥家克里斯蒂安·雅尔维。
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没有错。斯克里亚宾《狂喜之诗》的唱片,我平时在家里听过几次,但也许他神秘主义的音乐语汇有些难以梳理,加上听唱片不可避免的局限,因而对这部斯克里亚宾的代表作,我始终有些不得要领,漂浮在理性层面上。只有到了理性融入感性,感性上升理性,才是我赏乐的“狂喜时刻”。这回在现场,我终于得到了这样的开悟。克里斯蒂安将斯克里亚宾复杂多变的音乐语汇诠释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起伏有致、高潮迭起!而且背谱指挥,一气呵成。上交的表现也充满自信,非常给力,显示其日趋上升的职业乐团素养。
下半场多媒体交响曲《云图》,改编自电影《云图》。有人可能认为,多媒体交响曲,无非就是音乐配画面。其实远非这么简单。《云图》由六段音乐组成,相当于交响曲的六个乐章。平时我们欣赏音乐会,指挥对某部作品的控制时间有长有短,视当时的演出状况而定。但指挥多媒体音乐,就必须与画面完全步调一致,稍有差错,便会难堪,因此难度是非常高的。当晚,克里斯蒂安与上交的表现堪称完美,乐章之间的起承转合与画面呈现几乎到了分毫不差的精准程度,令人佩服。如果不在现场,难以感受到这样的难度。
这就说到了音乐会曲目的重要性,如果不是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吸引我,很可能会与它失之交臂。这不由得使我联想到,现在,我们的演出市场日趋繁荣,世界名团纷至沓来,国内一些主要乐团的年度演出季也日趋成熟。在经历了初级阶段的“饥饿期”后,乐迷们已变得越来越理性,从单纯的听乐团进入到听作品,两者兼顾。音乐,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近年来与一些乐迷朋友们交流,就会发现,对某场音乐会,往往先是看乐团、独奏者和指挥,然后看曲目。如果曲目是“老三篇”,就会陷入犹豫,或放弃;如果作品吸引人,购票热情就高。随着欣赏音乐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乐迷现在对曲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国内乐团尤其如此。有些甚至就是为了曲目而光临音乐会的,就拿我欣赏的这场上交的音乐会来说,在现场碰到不少熟悉的乐迷朋友,询问之下,大都表示,这台音乐会的曲目吸引人。这就给演出市场提供了一个信息:现在的音乐会,曲目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元素——听曲目的时代到了。这是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