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成了城市行销的第一窗口。40个候机厅,按照不同主题来呈现:有用电子元件拼成的“Made in Taiwan”,有原乡艺术的文化遗产,有阿里山的雄美和日月潭的静谧,尤其那绽放在桃园机场候机厅的三千朵樱花,经过工艺大师半年多的烧制和剪黏,凝结的是台北的用心和决心。
在这里经过,乘客不会只做候机这一件事,而会去不同的主题候机厅看看,逛逛,摸摸,体验一把。在这个被认知体验的过程中,台北就把自己巧妙地推销了出去。
创意设计的背后,源动力是寻找城市自己的文化定位。在震旦办公家具负责设计战略的高日菖说得更简洁:设计之都的前提是文化之都。先有文化立城,再有设计立都。任何设计品,大到一个街区小到一包土产,都要有背后的故事在闪光,让人会心一笑,让人若有所悟。而这种悟,首先是城市的自省。
“在家里到了过年,我们收红包时还是要给长辈磕头。”高日菖说,个体家庭可以反映整座城市的文化积淀,有这种积淀,这个城市产出的设计品才是活的,有气息的,让人觉得亲和,可以触碰,进而催生情感,全身心地去接纳。这种文化的气息,藏在城市每个人的心底,需要焕发出来,而做这件事的,是政府。
耿继光说,台北市当局起到了这个焕发的作用。由当局拉动,制造文化立城的环境,鼓励创意设计从业人员找寻历史、呈现历史,来描绘心目中的台北有多让人爱。台北市民意代表杨实秋透露,当局借由这种焕发要把城市旧区做有成效的改造。台北的很多老城老楼不能拆,但通过文化创意的模式将它改造,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巴塞罗那有很多高迪留下的公寓,五层六层,这些公寓的外形和线条处处体现高迪设计的精髓,是巴塞罗那与大教堂并肩的文化瑰宝。台北也有很多这样的老楼,我们也重新设计的话,台北的城市面貌不就得到了大幅改观?”
机场,捷运,街区,这是大的载体,“一地一产”,这是小的载体,随时随地,都在与从业人员产生碰撞,激活他们身体里的文化基因,触动他们思考城市的历史,思考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思考再反映到设计品上,整个城市的文化映射愈加丰富,形成良性循环。就像池塘里的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去,整池水都生机勃勃。
台湾很会“卖”
创意设计如何受到文化的驱动?韩国是身边再生动不过的例子。
“过去在日本人眼里,韩国的产品是不去买的,那是四等的。但现在,日本人买一个LG的家电,买一个三星的电子产品,很正常。”耿继光说,韩国通过文化来驱动创意设计产业,用惊人的速度达成“文化创汇”的目标。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红遍东亚,你却没有料到,它带动的是韩国化妆品和饮料食品业的丰收。星迷们争着去买千颂伊使用的化妆品牌子,啤酒和炸鸡则成为星迷们的餐饮追求。
“这是一种‘异业结合’。”耿继光说,韩国的例子证明,文化所能起到的驱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当《来自星星的你》投资拍摄时,谁会料到这部电视剧拉动的是完全不同的产业。“所以说,文化创意不是按照产业链的形态来理解和运作,而是价值链。”耿继光说,这不是竖向的联系,而是横向的联系。当文化因子爆发后,能点燃许许多多产业的导火索,多到你想象不到,从而创造出无穷的价值。
韩国的例子不能照搬到台湾地区,事实上每个地方的文化创汇都要摸索自己的道路。台湾不甘落后,积极发掘自己的宝藏。
耿继光说,无论是手工艺品,还是办公家具,还是电影书籍,台湾把历史留下的东西留下的文化完整地呈现,完美地包装,推到公众面前,推到世界面前。这是台湾的优势,“我们很会卖!”耿继光说。
揣摩用户的想法,用户的需求,按照高日菖的体会,台湾的创意设计真正从“设计思维”转向了“用户思维”,突破点是如何消除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痛点,“我们的设计目标是制造欢乐。”
去年,台北故宫推出了一套印有十位皇帝朱批“朕知道了”字样的纸胶带,轰动全城,故宫礼品部被游客抢购一空。在耿继光看来,这就是文化先行带来的巨大能量,“你可以天马行空无远弗届地去想,没有什么不可能。”
台湾的文化贩卖,在高日菖看来,另一个优势是包容性。“中国台湾是一个岛,经济是外向型,历史上荷兰人、日本人留下过印迹,注定了她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她可以接受并融合各种文化,糅合在一起,再推出来。”
这就带出了台湾贩卖文化、通过文化创汇的根本精神,耿继光解释,“借由商品或商业形式,把文化带向国际。”耿继光说,“台湾这么小的地方,怎么留住文化创意的人才?必须营造文化的大环境。然后把文化商品卖到国际上。”
台湾有自己的优势。台北市民意代表杨实秋说,来过台湾的人,都会为台湾出产的舒适便捷印象深刻。美味实惠的卤肉饭,口感丰富的菠萝奶酥,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还有价值4元人民币的舒适地铁……“每次古巴等地的棒球队来台北交流,他们队员第一件事就是拿球衣跟我们的队员换电子产品。”杨代表说,即使去欧美旅行的华人游客,碰过当地的食物点心后,总要来到台湾人的店里寻求补偿,因为只有台湾出产的食物才真正合大家的口味。
这种舒适便捷的城市氛围耿继光概括起来就是“Easy Life,Easy Work”。这是台北营造的城市氛围。耿继光说,在这样的氛围里,你即使原来并不Easy,也被逼着Easy下来,去想很多轻松有趣的事情,生出新的Idea。
上海最有希望
上海,台北,首尔,业内一致看好“亚洲文创之都”会在这三座城市中产生。作为在上海工作多年的台湾人,耿继光、高日菖都看好上海的潜力。
“上海有四百年的历史,台湾都能挖掘出这么多的文化遗产,上海岂不是有太多故事可以讲?”距离耿继光第一次来到上海,已经过去近二十年,他越来越深地感受到上海的潜力,“上海人骨子里有一种国内其他城市都没有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跟历史相关。”上海需要把这些底蕴呈现出来,而这一点,耿继光、高日菖认为本可以做得更好。
“上海有很多活动,非常热闹,这些活动结束后,把搭建的台子拆了,似乎什么都没留下。”耿继光说,上海需要的是常态的历史文化呈现,活动只是载体、渠道,活动能呈现这座城市的文化,这座城市的故事,效果就不一样了。
这多少和上海如今的一些特质有关。求新求变,耿继光眼里,上海每天都在变脸,但她有没有想过,自己给别人的清晰印象是什么?借鉴台北,当局起到了孵化作用,通过当局的拉抬,当局对城市历史的挖掘和回应,激发文化创意从业人员的能量,重新认识城市。
耿继光提到了地铁站。上海已开通的14条地铁线共有280座车站,这可以变成一条美丽的风景线,成为城市行销的一个窗口。台北的地铁车站就有主题化的设计,比如动物园站里丛林的背景,比如南港站的漫画家几米的大型壁画……这是给设计师的舞台,有了舞台,设计师们才可能挥洒空间,把他们心目中的文化上海、气质上海描绘出来。
跟台湾相比,大陆的平台太大了。上海的一个“新天地”,就可以在许多城市进行复制。这样的平台,需要搭建足够丰富的文化元素才能让整座城市摇曳生姿。只是这里面需要思维上的转换。搞一个文化创意园区,根本目的不是让它成为地产业的新形态,而是要它聚合文化元素搭建文化平台。台北著名的松山文化创意园区,为入驻的所有创意设计机构的作品提供展览机会,提供交流的空间,这样才赢得口碑,吸引更多的机构入驻,扩大平台。
在欧洲,一座城市以拥有多少博物馆为荣,这背后体现的就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带来的影响。一座城市不是看建筑有多高,而是看文化有多深,评判“亚洲文创之都”的标准不是城市的GDP谁多谁少,而是这里居民浸淫的城市文化。
在上海从事设计11年的高日菖提到了平台和教育。上海在创意设计领域需要更多有实战经验的师资参与进来,要扩大这个领域的人才库。同时,当设计师离开象牙塔进入社会,需要得到充分的平台来锻炼来学习,“我们遇到不少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来到企业,都是从头学过。”高日菖说。
台北的创意设计之路,是由大到小,由面到点,由表及里的挖掘过程。就像挖开一个宝藏,把里面的财富一点点捧出来,重新装扮这个有故事的城市,让每个人都爱上她,以她为荣,由此生出骄傲感。
“城市行销。”担任中华文化推展协会秘书长的耿继光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推广多年,他用四个字概括台北如今的目标。在他眼里,台北充分挖掘属于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把这些积淀在城市数以亿计细胞里的基因催醒,借由合适的载体,具化在城市的形象上。
本版摄影 徐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