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的《新民晚报》报道,“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02家社会医疗机构获得医保定点资格,11家获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定点资格。这意味着在本市非公立的医院、门诊部中,有超过一成者可拉‘社保卡’就诊”。读后,有两点感慨:一是本市非公医院发展势头良好,渐入佳境;一是政府对于非公医院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强。
毫无疑问,非公医院对于公立医院人满为患的困局,起到了补充、缓解和分流的作用,但这只是浅层的认识,事实上,非公医院的特色专科和服务到位也正日益受到病家的关注。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在这之前,笔者随一个作家代表团去慰问那些在上海鸿慈儿童医院住院就医的孩子,并与医护人员座谈。这家因收治了大量自闭症儿童而闻名全国的非公医院,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央视《新闻联播》和上视新闻频道都报道过该院的经验和成绩。笔者不禁问起,为什么患者辗转那些全国著名的大医院后最后选择到这里?该院一位资深医生坦陈:“不是那些医院水平不行,而是他们的门诊量实在太大了。看这样的病人只花几分钟时间,怎么会深入仔细?而治疗自闭症儿童,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跟他不断地沟通,近距离接触,要有耐心,肯花时间。在这方面,我们有自己的优势。”这话说得实在。我想,这也是许多患者之所以看中那些非公医院的原因。
其实,西方的私立医院被公众普遍认可,也是由于其在服务上的优势,当然,医疗水平也值得信任。我们相信,在我国公立医院资源缺口一时难以解决,医患矛盾趋于紧张的今天,非公医院不仅能够获得发展的大好机遇,而且在发挥自身优势方面一定也有美好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