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三电”核心技术
“上汽集团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技术路线是:瞄准汽车驱动电力化趋势,重点加快推进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产业化,持续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升级和示范运行。”上汽集团总工程师凌天钧告诉记者,目前上汽集团已经掌控了“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核心技术,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突破新能源汽车瓶颈。据介绍,在2009-2013年五年间,上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研发投入已经超过56亿元,上汽自主品牌研发队伍已经拥有超过3000名工程师。
上汽集团目前一共有59款新能源车型,乘用车12款,商用车47款。乘用车方面,目前上汽集团有3款主要产品:混合动力——荣威550插电强混轿车;纯电动——荣威E50纯电动轿车;燃料电池——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商务车类主要有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通、上海申沃等产品。“2014年,荣威E50纯电动车计划销售500辆以上,荣威550插电式强混销量将超过2000辆。”凌天钧表示:“我们就是要做最适合大众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
虽然产品类型并不算少,不过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比亚迪、江淮等车企的战绩不俗,上汽在提高产品性能、降低成本方面,可能还得做很多工作。
商业模式欲求突破
投入不菲,产品不少,可真正在马路上跑的新能源车却不多。比如荣威E50纯电动车,尽管手拿国家地方补贴近10万元以及免费上海牌照,但上市至今仅销售800辆。
上汽新能源和技术管理部总经理干频认为,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主要是成本较高,前期开发投入了大量资金,日后使用过程中更换电池的费用也较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分布不合理和安装困难。
上一轮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可能更多的是针对政府示范等公共领域,下一阶段,应该是更多走入寻常百姓家。干频表示,为了尽快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私人应用,上汽集团将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创新。比如,与租车公司合作,利用租车公司的渠道优势,以及租赁新能源汽车的低成本优势,加速提高大众消费者的接受度。干频认为,分时租赁模式是现阶段非常适合新能源车推广的一种模式,这样可以降低消费者接触新能源车的门槛,由于是租赁车辆,消费者也不必考虑日后维修保养的费用。
上汽集团已经和一嗨租车、巴士租赁展开了新能源汽车租赁合作,目前一嗨租车提供电动汽车租赁服务的门店已达13个,覆盖徐汇区、普陀区、长宁区、虹口区、杨浦区、浦东新区、嘉定区、崇明县等区域,在沪已初步形成电动汽车租赁服务的网络。
主要瓶颈“充电难”待解
电动乘用车普及的主要瓶颈是充电难。在目前的续航里程下,电动车需要长时间充电,而小区里或办公室楼下能否随时充电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之一。记者获悉,上汽集团选择和第三方销售公司合作、上门安装家用充电桩的模式,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初现成效。
上海高瞻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徐维翰向记者透露,目前高瞻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充电桩建设已经逐渐铺开,2014年计划安装上万个充电桩。据称,高瞻在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的占有率在70%左右,其中上汽产品占比近80%。经销商在充电桩建设上的突破将直接对荣威E50等产品的销售产生拉升作用。
从政府层面看,今年充电配套设施的建设有望实现大规模突破,利好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前,北京、天津、上海已经陆续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北京提出2014年内将建设1000个公用快充桩,天津计划截至2015年建设6700个充电桩或充电接口,而上海则计划到2015年建设6000个以上的充电桩。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