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袭击”公正审核
从2010年起实行的这一工作机制规定,对凡是救助款项在2000元以上的全部受助对象进行10%随机抽样审核,以助学、助医为主。分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审核小组,上门走访,完成后要填妥《特困救助走访表》。为了不让审核对象有所准备,审核小组都是利用下班时间,不打招呼就上门拜访,吃闭门羹、跑三四次是常有的事。
母亲失业、女儿生病,根据基层报上来的材料,这户居民应该得到一定救助。然而,工作人员走访审核后发现,这家人住着商品房,母亲原本是财务总监,完全可以自谋职业。于是,基金会决定不予救助。还有一些救助对象,明明已经工作了,竟还“享受”助学金。
统计数据和一些不符合救助要求的案例,目前以通知的形式下发到基层工作站。“今年起,我们要公开通报,比如某个工作站,审核下来有多少受助对象不符合条件。”方慧芳说,审核毕竟只能覆盖10%,剩下90%,还是要靠基层把关。
上门慰问了解疾苦
审核关过了后,分会还要再抽取5%的受助对象,与街镇慈善工作站或居委干部共同上门发放救助金,同时送上慰问信。方慧芳认为,这样看似“多此一举”,实则有其深意。
“10年前,救助款‘打包’发放的情况还很普遍,民政、红十字、慈善、街道等各个渠道的救助款,一古脑儿塞给受助对象。”方慧芳说,上门送慰问信,就是要让对象知道,钱是哪儿来的,这也是对捐款人的尊重。
上门发放救助金,也改变了以往慈善基金会工作人员“坐办公室签字”的做派,让他们到一线了解百姓疾苦,低收入群体到底收入有多少?换肝后的重症患者过得如何?
分会工作人员顾卿记得,有一户居民生活困苦,父亲是享受重残无业补助的残疾人,母亲是外来人员,摆牛奶摊点为生,家里两个孩子,大儿子20多岁了,二儿子还在念书,一家人蜗居在10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我们送去了补助,但这家人都很绝望,觉得日子没奔头。”顾卿说,她和志愿者劝说了很久,特别鼓励大儿子要自食其力,希望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点亮生命的希望。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