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普陀区的上海市江宁学校这样一所花园学校,居然没有一间“中规中矩”的会议室。记者们的采访被安排在了三楼阅览室的公共区域,桌上装点着鲜花,窗外的树枝刚吐出新芽。校长吴庆琳边招呼人落座,边说:“这儿多有生气啊!”
在吴庆琳看来,学生首先应该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要关注学生丰富而完满的人性,而不仅局限于知识的传输。“九年后,我们要还给家长什么样的一个少年?应该是‘不一定第一,但绝对唯一’。”
调课表 打破40分钟课时限制
2009年,吴庆琳赴美国参加“影子校长”培训。回来后,她订立了个目标:要为每个学生创造一个适应他的良好学习环境。“这是在美国受的刺激。西方国家因为人少,所以,‘全纳’(全部接纳)做得很好。一门精读课,美国老师两个小时只教学生读2页纸,一本书要读整个初中。但我一不可能像人家那样多招教师、减少班级生源,二不可能不做升学准备,考与教要兼顾。但即使压力重重,都不能忘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为了让初中生学得更有效率,让课堂变得更有品质,吴庆琳和学校教师们一起改革,推出小组合作、分层教学、长短课时等。翻看江宁学校课表,你就会发现,从2010年起,课表和其他学校很不一样——里面有一节既上语文又上英语的短课时课,还有70到80分钟的长课时实验课。“听到校长说要排长短课时,我们都面面相觑,课表怎么排?短课时要先上20分钟语文,休息5分钟,再上15分钟英语,更难的是语文和英语课的内容还必须得有相关性。”副校长李倩说,为了突破40分钟传统的课时限制,吴庆琳拉着她一起亲自“捉刀”研究课时。
读《繁花》 24路开出上海近代史
在美国康州时,吴庆琳曾听了一天七年级的课。“当天正好是犹太人大屠杀纪念日,这段历史综合了各个学科教学。他们的课堂里洒满了纸头,营造了悼念的氛围。语文、数学、计算机等课的内容也都围绕这一主题,比如,语文课阅读了纪念二战的著名文章,数学课利用统计学原理,统计了二战前后欧洲的人口……”回国后,吴庆琳就一直琢磨着怎么才能推出一些综合实践课程,“初中生的学习就应该更宽一点,更多一点。和高中学科拓展更专业不同,初中生可能更适合学科的打包整合。”
去年一天晚上,吴庆琳正读着金宇澄小说《繁花》,灵光一现激动起来:小说《繁花》里讲的故事发生地,不就是在学校门口吗?“校门口的24路公交车沿着陕西路一直开,到常德路有张爱玲故居,终点站在豫园。这一路就是上海近现代史,海派文化就是现成的素材!”第二天,她给老师们布置了一个新课题:让孩子们自己设计路线,从校门口搭乘24路公交车抵达豫园,完成各学科的拓展与探究任务。历史老师布置了上海历史建筑与人物探访的任务;语文老师布置的任务——探访张爱玲故居,了解你喜爱的作品。除了探究上海的历史,学校的《沪语童谣》等海派文化课程也让孩子们对自己所在城市多了一份深层次的了解。
在江宁学校,“点线面”的课程涉及50个课程资源点,包括历史、自然、人文、人际等紧密联系生活和科学的内容。吴庆琳说:“各种学科的体验,未必要让学生成为专业人才,而是要给他的成长打上不同的兴趣烙印,让他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习劳动、学会玩乐、学会创造。”
有细节 孩子再有错也要包容他
江宁学校的前身就是一所有口皆碑的老优质民办学校,1994年9月转为公立转制学校,1999年7月升格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吴庆琳说,学生生源就像一副扑克牌,如果拿到一手好牌,也就是生源素质高,提高质量就有教好基础,然而公办学校都是划地段招生,学生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所以,即使是老优质,也要有新思考。就比如,德育从来不需要大张旗鼓,而是体现在细节之中。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但即使再有错也要包容他。”
吴庆琳在江宁学校推广“绿色惩罚”的做法——善待学生的瑕疵,用智慧、施妙招让孩子健康成长。语文老师张嬿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之一。她说,“绿色惩罚”就是要充分认识学生是“未完成、有待发展的人”。“尤其是调皮的孩子,动辄训斥和处罚,只会复制出蛮横和无知。”有次,班上顽劣的男孩小伟因为玩纸飞机遭到他人阻止而打了人,正巧被张嬿逮住。小伟像个小刺猬一样,犟着头不肯认错。张嬿灵机一动,就用当天语文课刚学的“因果句式”让小伟造句:“你来造句,‘因为……,所以打了同学’。”被打的同学抢先开口:“因为我看他拿纸飞机乱扔,怕飞到楼下,所以抢了他的飞机。”张嬿立刻提醒说:如果不抢,还可以怎么做?这位孩子回答:可以劝阻他。这时看到小伟低下了头,张嬿又借机让他用“虽然……但是……”的句式造句。“虽然他抢了我的飞机,但我不该打人。”
开“处方” 每个学生都有“个性运动”
上世纪20年代,江宁学校还在老校舍办学,不足200米的操场很小,三面被校舍建筑环绕,一面直接就是学校大门。但就在这样一个开展运动客观条件不佳的学校里,学校坚持改革,将体育课增加到每天一节,开展了三种课型的“小场地、大运动量”的研究。如今,搬到新校区后,场地充裕了,从弄堂游戏到课间游戏,从体育、体锻课到韵律操、足球队等明星社团,体育运动也变得更有活力了。
2009年寒假,学生们收到一份每天1小时的体育作业要求。2011年,根据学校学生体质调查,每个学生都有了一份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偏胖的孩子不仅要参加长跑、快走等移动身体为主的运动锻炼项目,强度和时间也要不断增大;偏瘦的孩子则要多参加调整运动能力为主的项目,比如,散步、打乒乓、登楼梯等,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注意运动休息;而体质正常的孩子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多样化的体育锻炼。
吴庆琳说,健康是生命活力的最基本表现,“育体”也是“育心”,让体育变成欢乐的活动,能减轻读书的压力,培养健康自信的人格品质。
【同题问答】
Q:您最喜欢的“校园一角”是哪里?
A:三楼阅览室的窗口。从小,我最想做的职业就是图书馆管理员,觉得一个人最富有的就是拥有一个图书馆的书,坐在这儿会有个错觉,就是:实现了儿时梦想。从窗口望出去,又可以看到学校最有生机的地方,孩子们在花园里穿梭,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结合。
Q:影响您人生的一件作品是什么?
A:不同人生的阶段,影响我的有不同的作品。近几年,在美国当“影子校长”的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深刻,让我在比较教育的环境中,深刻感受到很多差异。其实,我们有很多优势的地方,这令我很自豪,但我也很清晰地看到了中美孩子的很多差异,比如,在体育、科学上的。这很需要我们教育者去思考和改革。
Q:如果请您用一种颜色代表自己,你会选择哪种?为什么?
A:紫色。这是一种富有层次、多样性的复杂颜色。
Q:请设计一款代表学校的吉祥物。
A:小白龙,它既代表着中华文化,又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形象。其实,我们学校的标志就是一条龙,它是由我们的美术老师自己设计,由“江宁”二字的象形文字组成的龙。
(最新一期《上海教育》杂志、本周日18时50分上海教育电视台节目将同步刊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