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军老人:十二条家训见证四十年变迁
“给金给玉,不如给书教子;给田给屋,不如宽厚待人。”四十年前的一天,李亚军捏起一支脱帽的钢笔,在挂历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自此一个平凡家庭,在逆境中定下12条家训,记录下了一个家庭四十年的奋斗历程,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进步与变迁。“穷不忘志,实实在在,父母的德行是子女最好的遗产。”家训里的这句话,是老人自悟所得。“你怎样待娃,娃就会学样儿,身教言传马虎不得。”老人告诉记者,在最艰苦的时候,她也不曾放松对子女的教育,一双儿女自小懂事,对父母孝顺,对亲友和善,让她十分欣慰。
“珍惜拥有,胜过强求。知足者常乐,常乐者知足。”随着生活逐渐富裕,老人觉得物质条件改善了,做人的道理自然也得与时俱进,于是再次提笔修改了家训,告诫子孙富贵不能忘本、要知恩图报回馈社会。
九旬老人邬传葆:手书“家训红包”送子孙
邬传葆是一位92岁的高寿老人,他亲历了国民党统治、日本侵略中国、汪伪傀儡政府的物价飞涨,一直熬到1949年解放。
在日占时期,上海成为孤岛。少年邬传葆被围困在日本人拉设的隔离网中,靠着网外投掷进来的食物维持生命,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月。少年时期的困顿,令邬传葆对解放后的日子分外珍惜,因此立下家训,希望子女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而家训传递的方式,是孩子们最爱的“红包”。
每逢过年,邬传葆总是在每一枚红包的背后,用小楷附上家训和勉励晚辈的话语,家训和寄语赋予了红包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邬传葆的孙女邬海玲告诉记者,在工作之初,自己面对环境的变化、工作的压力有些无所适从,邬老知道后,便写了一封书信寄给她,信中在祝贺她工作自立的同时,还勉励其“自信、自强、自重”,要牢记家训中“环境有变化,思想莫动摇”的话语。因此,爷爷送的红包纸,邬海玲每一封都珍藏至今。
邬老说,他对后辈的期望是:代代相传,一代胜一代,大家均能超越他的年龄,分享幸福、平安、健康、长寿之福。从87岁开始,邬传葆每年都会亲书几幅小楷,自制“孝心奖状”,分发给子女们,勉励他们恪守孝道、从善如流。
杨月琴家庭:知识改变命运让寒门出贵子
40多年前,杨月琴女士与男友连先生到外地插队落户,不料男友因为工伤严重受伤,不幸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面对这一巨大的变故,杨女士并没有抛弃男友,两人在数年后回上海结婚生子。
由于丈夫重度残疾,杨女士的家庭情况一度非常困顿,夫妻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连晏杰身上。为了让儿子在逆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夫妻非常注重以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让他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家庭的命运。
杨女士告诉记者,夫妻酷爱阅读、写作,两人经常合作给报社投稿,特别是丈夫行动不便,看书读报就成为了唯一的爱好,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从小也爱看书,听故事。当他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就开始记日记,编故事,并在父母的鼓励下也尝试给报社投稿。经过数年努力,连晏杰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人穷志不能贫。”这是杨女士对儿子从小最常说的话。一次同学来家里玩,问连晏杰怎么家里连彩电与冰箱都没有,而连晏杰的回答让杨女士十分欣慰。“我有一百分,你们都没有。”如今,复旦大学毕业的连晏杰已经成了一名职业律师,被评选为上海十大优秀青年律师,彻底改变了家庭的困境。“我们家的家训很简单,就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要先做榜样。”杨女士说。本报记者 李一能 实习生 黄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