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周国琪教授说:“虽然都是头晕,但引起的原因不同。治病求本,处方自然也不一样。”
原来,李老伯满面通红、颈项板滞、肝阳上亢,而且平时容易发火,有腰酸耳鸣、口干引饮现象,一天到晚都要喝水。这些症状说明李老伯有肾阴不足的情况,因此,处方里要用平肝潜阳,滋阴补肾的方法,就会有天麻。
邻居老张的头晕则是“吃”出来的。老张坦言,自己无肉不欢,没有肉吃,这顿饭就跟没吃过一样。除了头晕之外,还有胃脘胀满、嗳气、口气重、便秘……老张不好意思地说:“老婆总说我口臭,孙子也不要我抱。大便三四天一次,干得像羊屎。”
《黄帝内经》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因为吃得太多、太肥腻,不能将食物转变为精气,就会转变成痰湿。痰湿是身体中的邪气,积聚在体内,可见头晕头重、舌苔厚腻、口气秽臭、嗳气、脘腹胀闷、大便闭结。因此,老张的方子中多了化痰辟浊、升清理气的药物,与老李的药方完全不同。
经过这一番指点,两位老人对“一样头晕不同药方”有所理解。服药一周后,两人头晕都得到明显改善,也明白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道理所在。 本报记者 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