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吕宋 旨在雪耻
纵观太平洋战局,美国从1943年开始的反攻行动,大致以澳大利亚为起点,一路向西,先后占领日军盘踞的所罗门群岛、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逼近日本本土。到1944年底,美军主力开始接近菲律宾第一大岛吕宋岛。
此时,美军内部却在进攻目标上发生严重分歧。美国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曾担任美属菲律宾总督,却被日军赶出吕宋岛,逃跑时连卫队都没能带走。他认为应该用实际军事行动消灭日本占领军。可是海军出身的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尼米兹却认为,侵菲日军的对外联系已遭断绝,纯属瓮中之鳖,因此可以跳过菲律宾,进攻被日本侵占的中国台湾岛,直接腰斩维系日本战争机器运转的东亚交通线,从而加速战争进程。最终,麦克阿瑟用“我们在那里受辱就在那里重建光荣”的观点说服了罗斯福,把吕宋岛作为下一步进攻的目标。
按照计划,由克鲁格中将率领的美国第6集团军(10余万人)首先在吕宋岛西部海滩登陆,之后伺机攻占圣马塞利诺机场、苏比克湾海军基地等要点,兵锋直逼马尼拉。为了配合作战,美军集结了850多艘各型舰艇和近千架战机。
美军的对手则是困守吕宋的日本第14方面军,总兵力约26.6万人。日军统帅是有“马来之虎”之称的山下奉文,他曾在1942年初创下闪击英属马来亚,迫降新加坡的“奇迹”。然而,时移世易,此时的山下奉文早已不再奢望击败美军,只想通过消耗战延迟美军对本土的进攻。为此,日军几乎放弃了海岸防线(避免遭美军舰炮的大量杀伤),转而在吕宋岛腹地建造大量工事。
轻松登陆 推进艰难
1945年1月9日7时许,美军舰艇和飞机对吕宋岛西部的仁牙因海滩展开火力准备。在3个多小时的猛烈轰击后,第6集团军的6.8万人顺利登岸,随即向岛内纵深推进。麦克阿瑟在回忆录中提到,日本人放弃了“滩头抵抗”,“我们的士兵轻松地登上滩头建立桥头堡”。
不过,开局顺利不见得就是好事。成功登陆后,美第6集团军分成由斯威福特少将和格雷斯沃德少将指挥的第1军和第14军,以东西呼应的态势向马尼拉、碧瑶等重要城镇进攻。其中,第1军的2个师在西北部的丘陵地带遭到日军的殊死抵抗。这些日军隐藏在坑道洞穴里,甚至把坦克开进挖好的大坑,成为“钢铁炮台”。日军得到的命令是“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然后用刺刀拼命”。
这种“至死方休”的战术让美军大感头疼,因为在短兵相接的近战中,美军擅长的空袭和炮击难以施展。曾有一个日军联队(团级)依托45个“钢铁炮台”牵制美军一个师整整一周。麦克阿瑟抱怨:“要粉碎日本人的抵抗,你必须确认砍下他的头或者用刺刀扎穿他的身体。”
美军围城 日军死守
战至1月30日,美军向内陆的推进取得重大进展——通往马尼拉的第17号公路已经打开。日军主将山下奉文并不想坚守马尼拉,他认为这座城市四面受敌,不如把城内的百万人口扔给美国人去养活,因此早已把司令部迁入南部深山。不过,负责指挥马尼拉防御的日本海军少将岩渊三地却认为马尼拉是个好战场。他不仅设立了数十个防守支撑点,还大力经营城市外围的“玄子防线”。这条防线是早年美军为防御日军而建,由1200余座相互呼应的钢筋混凝土堡垒组成。
从2月4日到12日,围绕玄子防线,美日两军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美军发现,许多日军碉堡进行了精心伪装,表面覆盖着草皮和湿土,哪怕靠近到几十米内都无法识别,而且日军还埋设了大量地雷,使美军的推进速度非常缓慢。在多次作战中,美军只能靠步兵分队的迂回包抄和工兵爆破作业,一点点地向日军防御纵深突进,从白天到黑夜,战场上屡屡上演刺刀和匕首的殊死搏斗。直到2月15日,美军才完成了对马尼拉的合围。
此时,马尼拉的日军主将已换成海军少将赤羽三吉,他手中还有1.6万海军和4000名陆军,他把部队部署在城内,将许多建筑变成机枪阵地,他还命令士兵在交通要道设置铁丝网,掀翻车辆构成路障。赤羽甚至允许部下火烧民房,“我们守不住马尼拉,美国人也休想得到”。
滥杀无辜 最后疯狂
美军进攻马尼拉的主力是第1骑兵师和第37步兵师,他们首先在当地游击队的引导下突破日军的外围防线,占领城北的大学城和战俘集中营,并在日军实施屠杀前救出被俘的美军士兵和当地抗日人士。当地游击队也同时破坏了马尼拉市内的电力设施,城内的日军部队陆续被孤立、分割和包围。
攻入马尼拉后,美军的主要战法是:先用迫击炮轰击,再用坦克突破阵地,步兵随后跟进肉搏。之所以采取这种战术是因为日军的反坦克能力非常低下。为了应对美军的战术,日军以埋伏在建筑中的机枪伺机分割美军的坦克和步兵,然后派步兵对美军坦克实施抵近打击。
在日军的众多防御堡垒中,由西班牙人在几百年前修建的因特拉穆罗斯城堡非常坚固,美军谢尔曼坦克的75毫米口径火炮无法将其摧毁,只能向建筑物的入口和屋顶投送工兵,使用炸药、手榴弹等手段破坏日军阵地。美军第37步兵师在进攻市中心火车站时也遇到巨大麻烦,投入60多辆谢尔曼坦克,先后发起3次进攻,才将顽抗的日本海军马尼拉防卫队第1大队消灭。
随着马尼拉市内的阵地被美军不断压缩,赤羽三吉逐步丧失了对部队的控制,但他仍不断下令“死守”。在整个2月下旬,马尼拉变成了事实上的“人间地狱”。每逢战斗吃紧,日军就把气撒到城内平民身上,滥杀无辜和毁坏设施成为普遍现象。晚上,市区被火光笼罩,仿佛“炼狱”一般。当美军于3月3日宣布完全解放马尼拉时,这个有“东方珍珠”之称的城市已变成一片废墟。
占领城市 肃清残敌
马尼拉易手宣告日军在吕宋岛的有组织抵抗进入尾声。此后,日军主要以小规模袭扰牵制美军进攻,但往往会付出伤亡惨重的代价。这是由于拿下马尼拉后,吕宋岛上大部分人口聚居区都被美军控制,剩下的荒野地区可以放宽重武器的使用,美军的火力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用一名美军士兵的话说:“占领马尼拉之后的作战,已经简化为‘大炮进攻,步兵占领’,只要有日本人出没的地方,就会有几百发炮弹去问候,然后我们再去打扫战场。”
当日本投降时,吕宋岛上存活的日军仅5万余。他们已饿得皮包骨头,走进战俘营成了一件幸运的事,要知道他们的战友早已成了炮灰,为军国主义殉葬。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表示:马尼拉灾难是二战中最大悲剧之一,70%的公共设施、75%的工厂、80%的居住区和全部商业区化为乌有,10万市民遇难,许多妇女儿童成为日军施暴的对象。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