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指导企业文化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企业亦如此。企业要想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就必须具备其哲学思维的企业文化。
在上海餐饮行业,有一个吸引食客眼球的品牌特别引人瞩目——顺风大酒店的金字招牌——“金时代顺风”。
《易经·系辞》曰:“行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行而上无疑是指用哲学的思维和哲学的方法来规划自己的言行,其商业之道,则要求商家如何行事及怎样行事。通俗地讲,就是如何布局规划?如何战略营销?上海顺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稚亮先生,曾在翻阅厚重且精美无比的世界著名奢侈品牌产品画册时,不无感叹道:“世界级的品牌企业,做任何事,哪怕是一本产品宣传册,都具有前瞻性,这就是他们对待产品所赋予的一种哲学思维。哲学思维的精髓就是企业的行动指南。所以,‘道’和‘器’的因果关系,缺一不可,无法替代。”
具体且繁琐的日常工作之“器”,乃企业发展的基石,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必须重视企业文化之“道”,虽说“道”不像厨师炒菜和员工服务那样直接产生效益,可它却是指导企业发展的纲,所谓纲举才能目张就是这个道理。正如爱迪生所说的,1%的智慧抵得上99%的汗水。近年来,“顺风”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目的就是要使企业上一个台阶。如今,“顺风”期盼已久的“上海市著名商标”这一夙愿得以实现。
企业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它是一把引领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在生存中发展的“金钥匙”,是“顺风”企业持续增长,快速运转的精神支柱。吴稚亮董事长再三强调,“顺风”是在上海成长起来的餐饮企业,上海不仅是“顺风”开拓事业的地方,而且也是“顺风”获得著名商标的地方。因为有了上海,“顺风”才能有今天的发展成果。在过去14年的企业发展中,我们也时刻适应上海人的快节奏,以及上海人创造惊艳世界的城市风貌能力,上海人优雅精致的生活品质,上海人在企业管理上的细心和智慧。建立企业文化,就必须寻找到符合市场要求和本企业特色的文化作为支撑点。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借用外脑也是企业的明智之举,许多企业家的第一桶“百万元”往往靠体力获得,第二桶“千万元”往往靠能力获得,第三桶“亿万元”往往靠智力获得,这,就是企业由“器”到“道”的发展过程。
2013年《顺时惠风》企业内刊杂志的出版,拉开了“顺风”企业文化的序幕,吹响了争创著名商标的号角。吴稚亮的哲学思维,自然也成为了《顺时惠风》企业内刊杂志的罗盘航标。正如上海一位文化资深人士所言:《顺时惠风》杂志既是“顺风”企业的一份“档案”,也是餐饮同行研究“顺风”的一份“手册”,《顺时惠风》无疑是企业对外宣传品牌的媒介和餐饮文化的有效平台。所以,看一个企业品牌的成长,如同看一部“哈佛版”的经典教科书。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的精神,其实就是其创建著名品牌商标的指导思想。当今中国,创富商帮无疑为浙商。浙江商人能吃苦又不叫苦,坚韧和豪迈是浙商人开创事业所形成的独特“浙江现象”,吴稚亮正是一位来自浙江杭州的成功人士。为何在杭州苦心经营的“顺风”餐饮,在上海的十余年间却浴火重生。不仅在上海生根、发芽,而且还成为了上海的“餐饮航母”,成为了上海餐饮行业的一个标杆,成为了上海市著名商标。世界经济的快速变化,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风险。企业家只要稍微犹豫不定,就会错失良机,而要抓住机遇,则需要其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探险家的勇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对商人的一段名言:“一个社会不能没有商人,近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商人、商品和商业资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商人可以存在于任何社会微小的缝隙中,为自己开辟出一个活动的大天地,这种顽强的生命力遇到适当的机会便会勃发出旺盛的生机,以致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商人可以产生压倒一切的影响。”
14年前,顺风大酒店进军上海,正是杭帮菜馆风靡上海的时候。为什么当初许多比“顺风”强大的杭帮菜馆相继偃旗息鼓,绝大多数退出了上海市场,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竞争创新的勇气。吴稚亮认为:“企业家必须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还要有不惧竞争并积极参与竞争的勇气,更要有无畏创新的传奇经历,甚至要有时刻充满哲学的思维能力。企业家不仅要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把握商机,更要能进一步体现复制的能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困境,因为市场对你的接受是需要用时间来考验的。”
曾记得10年前,吴稚亮力推午茶点心,这在当时的中餐经营中并不多见。面对顾客的冷遇,“顺风”为此足足坚持了半年之久。如今,“顺风”点心不仅风靡上海,而且为之后的经营带来了巨大商机。
浙江人走到哪里,哪里的商业就发达起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杭帮菜馆进入上海,刮起了杭帮菜旋风。正如学者余秋雨先生所言:“中国最健康的经济群落就是浙江经济群落。浙江经济已进入发达国家的经济教科书里,就算是再远的土地上都能找到浙江商人的脚步。”从吴稚亮身上,可以清晰地透析出浙江人如同“游商部落”,飘向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开花、结果。“顺风”不仅为上海餐饮行业留下了企业家的创业种子,还为上海财政留下了巨额税收和解决四千人的就业。面对餐饮企业转型所遇到的困境,吴稚亮认为:“企业家必须以创新为首要前提,使企业经济实现质的飞越。”经商需要天赋,需要资质,更需要做人。聪慧的吴稚亮先生以一个草根商人身份自居,按照社会的规范道义和商道诚信,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依靠自身的敏锐嗅觉运筹帷幄,把握时机,最终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商业天地。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我宁愿在正确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也不愿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如飞。”
创造就业岗位,改变市场法则,创新产品形式,颠覆以往理念。这就是“顺风人”给我们留下的企业家精神。
为什么是“顺风”
创建著名品牌商标的企业愿景,激发了“顺风”事业发展的无穷动力。14年的潜心耕耘,14年的风雨同舟,14年的客户肯定,是对“顺风”14年的最好总结。14年来,食客给了“顺风”赞许,也给了“顺风”欣慰,更给了“顺风人”不断奋进的动力。整合超越自身14年的餐饮经验:“精益求精,推陈出新。”
14年来,“顺风”一路走来可谓一路顺风,其辉煌的业绩,无疑是合理的定位与口碑的相传。企业的发展犹如育苗的成长,需要肥沃的土壤,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源泉之根;需要精心的呵护,这是众多食客的捧场与信任;需要良好的环境,这是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鼓励,尤其是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帮助,这是经营者对经营环境的迫切愿望。由此,“顺风”从倾听客户意见开始,积极收集市场资讯,进行研发、创新、服务、品牌、战略,一层层颇具哲学的创新思维扑向市场,既令人兴奋连连,也惟恐有些许的闪失。因为,要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离不开睿智的策划和专业的协作。特别是“顺风”的管理团队,王总对新店装饰的精益求精,杨总对部门协调的仔细认真,吴总对菜肴出品的苛刻要求,和谐且精干。
“顺风”在出品上的保障,除了厨师在烹饪上的一丝不苟之外,与供应商的密切合作,既相互信任,又同甘共苦。这种大齿轮与小齿轮的磨合到位,保证了餐饮人气的持续。“顺风”的独领风骚,正恰恰凸显出杭商杰出人物吴稚亮“勤于思,善于言、敏于行”的出众思维。
如果说,“顺风”14年前进入上海是在探索追赶上海的餐饮企业,那么,如今的“顺风”已走在了行业的前沿,堪称上海餐饮企业执牛耳者之一,开拓出了颇具哲学思维的经营之道,成为上海餐饮同行追赶的目标之一。 文/顾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