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能罚得下来?能罚得过来?”“城管管得了吗?不被骂死?”“怎么罚?又何从监管……”记者注意到,市民的质疑声几乎“一边倒”。
不少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罚款初衷虽好,但很难落实到位。“罚款?大家都倒在楼下的同一个垃圾桶里,怎么证明是谁家倒的垃圾?谁来罚?”大家坦言,罚款的手段虽然能起到作用,但执行肯定会落空。
“即使可以罚,但又不能24小时专人在垃圾桶旁边看管,除非在每个垃圾桶附近安装监控,要不然根本罚不起来。”一位物业公司负责人这样表示。城管进入居住小区和场所内部,需由市民举报,确实将面临取证难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垃圾分类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个漫长的观念树立和习惯培养的过程。从国外的经验看,一般需要经历数十年,而立法无疑是重要推动力。垃圾分类管理走上法治化轨道,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触发人们的社会思考,只有大多数人支持和能够做到,才可能实现对少数人的处罚。对单位不按规定进行处罚,相对来说是可行的,但涉及千家万户的垃圾分类和投放,如何监管查处?初期将针对屡教不改、比较恶劣的行为进行执法,主要还是以劝导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