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通地气
接通地气,是会上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词儿,最基本的意思是作品素材要源于生活,创作手法要高于生活。因此有了一批以道德模范的真人真事为素材的作品,据负责“城市心情”创作的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剧作家罗怀臻透露,京剧《开心小屋》是根据退休后在家里开设“音乐小屋”的老太太鲍美利,在社区发起合唱活动的过程中,帮助邻里排忧解纷的真实故事改编,这个故事还曾上过本报头版……这些完全来自真实生活的故事,就发生在上海,题材十分接地气。而这三个小戏,是为“开篇”,今后可以继续纳入、组合其他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除了三个小戏之外,还有上海电影学院牵头的三部微电影,分别聚焦了三位模范人物。纪录片方面,《上海100》和《曹阳新村》等反映城市变迁的作品也正在筹拍,扶持民间文化人才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希冀能推动接通地气的作品出现。
中国元素
会上透露,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创作主题。上海戏曲中心的越剧《双飞翼》(又名《李商隐》)和沪剧《雷雨》已入选全国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3D戏曲电影《霸王别姬》将于5月底在美国奥斯卡颁奖地———杜比剧院举办海外首映式,这在中国京剧史上,尚属首次……
与此同时,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创作在今年五一前,以短小精悍的小戏、小品、诗歌、曲艺等方式推进,而下半年至明年则推出电影、电视剧、长篇小说等中大型作品。此外,以“中国梦·申城美”为主题的宣传联动还将继续展开。
海派文化
作为海派京剧的发源地上海———今年迎来了周信芳诞辰120周年。围绕这一主题的相关活动十分丰富。而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发展、带有海派文化风貌的文艺作品,继续成为创作重点。
话剧中心总经理杨绍林透露,去年话剧中心邀请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俄罗斯导演沙彼罗,执导了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获得了圈内外的交口称赞。今年,他们将继续邀请法国著名导演来沪执导莫里哀的名剧《太太学堂》,“海纳百川”正是优秀剧目的属性,也是上海的属性。
青年视角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如何避免创作出的作品从“正能量”到“零能量”,就应该注意创作的方式方法,可以适当扩大青年创作者的队伍,从“青年视角”来诠释,就能吸引青年观众。
SMG演艺集团副总裁朱光说,创作,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创作,要考虑现代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需求。要请青年编导演,“找到艺术语言表达的新程序”,关注青年人的价值。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