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年社会上都在讨论大学生就业难。而在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却是另一番情景:这里的中职毕业生不仅就业率高,每年都在98%以上;而且,就业质量不俗,上海标志性建筑工地上的职业经理人,约40%出自这所学校,学生的收入也超过了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水平。
记者来到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首先看到一张“毕业生就业情况信息表”,上面汇总的信息表明是这样的:工作单位,包括上海建工集团一建公司、四建公司等大型国企;工作岗位,监理师、工程造价师、项目工程师等等;收入,第一年,月薪3000元-4000元,第二年,4000元-5000元,第三年,6000元。
瞄准市场空间,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时下,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专业技能人才奇缺,特别是技工、高级技工人数连年下降,这为从事职业教育的中职学校创造了发展机遇”,校长杨秀方一语道破学校成功秘诀。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中国各地的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与建筑工程相关的各类专业人才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上海的人才市场调查显示,建设行业技能型工作岗位始终存在缺口。“城市发展离不开建设,工地现场、施工过程的操作人才就是最实用的建筑精英”,杨秀方介绍,现代建筑领域日趋专业化细分,建筑精英不再仅仅指建筑师,包括工程测量、工程造价、建筑装饰、施工监理等领域越来越专业化,必然需要大批对口的技能型建筑人才。在这方面,建筑工程学校的培养内容和方式得天独厚。
2010年,上海推出中职、高职贯通培养招生改革试点,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筑工程学校一马当先,与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分别在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三个专业招收中高职贯通学生,就是源于学校在建筑工程施工、建筑装饰、工程造价专业的独特优势。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例,这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国家示范专业,学校因此主持开发了教育部和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标准》,学校还承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职教育建筑施工与建筑装饰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职教育建筑专业中心教研组组长等工作。2012年,学校主持开发《上海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目前,建筑工程学校已成为上海市中高职贯通试点专业多,招生人数多的中职学校。
中职毕业生击败名校本科生
在建筑工程学校,流传着许多就业“神话”,其中之一便是2012届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徐赛英击败来自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多名名校硕士生、本科生,成为上海市政设计院最年轻设计员的故事。
徐赛英在校期间想象力丰富,而且擅长各类建筑设计软件应用。2011年,徐赛英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建筑CAD项目决赛中摘得了金牌。由于表现优异,她进入了上海市政设计院实习。起初,实习单位并没有把这个中职小女生放在眼里,不料,有一次,市政设计院参与竞标浦东迪斯尼附近的几条道路规划,时间紧迫,图纸来不及完成,徐赛英自告奋勇,参与了图纸的设计。她熟练的软件技术在竞标中发挥了作用,图画得又快又好,帮助实习单位赢得了竞标。
徐赛英透露,其实在她的母校,中职生打败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故事并不稀罕。进校时,她就知道,在上海市区目前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上,许多的建筑项目经理均来自上海建筑工程学校,他们成为上海世博会、外滩改造、虹桥交通枢纽等诸多重点工程的生力军。徐赛英说:“不要小看自己中职生的身份,只要自己努力,同样能获得一份值得骄傲的工作。”
毕业生平均上岗证的持有率为3.5张
杨秀方认为,徐赛英的就业故事,折射出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培养人才定位于应用型、技能型、实用型,学生毕业时不只拿到一张文凭,而是拥有一身真本领。学校相继实施“订单式”、“对接式”等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在拿到毕业证书前,已经学会了如何在企业内“摸爬滚打”。
不仅是学生要下企业,学校的教师按规定也要到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学习,课堂教学不再是纸上谈兵,同时,学校还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这种“双管齐下,专兼结合”的办法,打造出了一支具有较强职业技术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
学校还在学生中实施了“一张文凭,多张证书”制度,先后与上海市建设行业岗位考核指导中心、行业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开展了水电工、钢筋工、装饰工以及施工员、测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培训与考证,毕业生平均上岗证的持有率为3.5张。
“很多企业进入我校,马上就看好我们的学生”,杨秀方说,“因为他们看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理念深深地扎根在学生心中,看到了学生日益娴熟的职业技能,还看到学生刻苦钻研的职业精神。”杨秀方透露,该校的毕业生一般进入建筑企业后,三到五年就能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建筑精英。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