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坡陡,路窄弯急,一边是山体,一边是悬崖。路边一块突出的开阔地,奋战在渝黔铁路的建设者把它当作“观景台”。我们下车鸟瞰在山坳里的“施工图”,一条条细长的黄白色的便道蜿蜒从山上延伸到谷底,还有一根直通下去的管道,输送作业工具和材料。
眼前的这个标段,是中铁上海工程局承建的渝黔铁路的一部分,起点从位于重庆、贵州交界处一侧。18公里长的施工段,有16公里是连绵的山,要开挖9条隧道。剩下2公里在谷底,要打桩架桥,一共8座桥,架桥要打桩基364根,桥墩(台)52个。山势陡峭,沟谷深切,岩溶、瓦斯等不利条件使大型机械无法充分施展,刚开始时,建设者肩扛人抬甚至动用了骡马。一位有着33年工龄的老职工说,渝黔铁路比青藏铁路更艰苦——虽然青藏铁路自然环境差,但是路比这里好。
在梨树坪一号隧道口,往下看,就是老渝黔铁路。老铁路有点破旧,时速仅60公里,从桐梓到贵阳要4个半小时,遵义到重庆也要六七个小时。新渝黔铁路上的高铁建成后,时速可达250公里。
在梨树坪隧道,工人们全身半是泥浆半是水,轰鸣声压倒一切。出了隧道,记者才找寻到他们的名字:谭礼军,33岁,开挖班班长,还有31岁的杨光明、56岁的杨运海、50岁的朱立三,张先贵、徐勋政、杨大伍、杨运和,他们来自山西省紫阳县。另一位是杨光勇,30岁,来自河北邢台巨鹿县。深邃的拱形隧道,一幅永不磨灭的施工图,他们都是“绘画者”。
33岁的纪洪宇是现场安质部长。2006年参加工作,一直转战在铁路建设线上。他说,现在电话里听到儿子的声音,就想哭。
特派记者 朱全弟
(本报遵义桐梓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