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中山南二路上的龙山一村。于立山正准备出门,90岁的他精神矍铄,手臂有力,走起路来十分稳健——这一切,于立山都归功于平时铲小广告的特殊“锻炼”。
边铲边数数
一幢居民楼前,彩色的宽带海报被牢牢地贴在防盗门上。于立山掏出铲刀,从右下角向上铲。铲几下,撕一下,再铲几下,重复几次之后,小广告被揭了下来。于立山将废纸包好,继续上路。没走几步,又在一处墙角发现一张“老军医”广告。在于立山的指导下,在旁的记者也抄起铲子体验一回。可因经验不足,力度拿捏不准,没几下就感觉到手酸,几分钟下来,还没有将小广告清除干净。于立山见状,便出手相助,很快将“老军医”广告撕了下来。
一路上,于立山边走边巡视,将小区里59栋楼看了个遍,又转身出了小区。短短1个多小时,34个小广告成了他的“手下败将”。
于立山老家在江苏宿迁,少年时代来到上海,在一家印染厂当员工。1984年退休前,他入了党,立誓要“一世做好事”。2006年,小区里7名老人组成了一个志愿者分队,常在绿化带里捡捡垃圾、为小区修修补补。后来,这个志愿者分队中有人过世了,有人搬家了,还有人走不动了,如今只剩下他一人还在“战斗”。
“我每天上下午各外出一次,共2小时,风雨无阻。”于立山告诉记者,8年来,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都揣着小铲子外出。常用的2把铲刀甚至磨掉了大半。起初,于立山每天进楼道除广告,当时每幢楼还没有安装电子门禁系统,进出楼道还算自由。于立山从一楼爬到六楼,看见小广告就铲除,一边铲一边还数数。
再后来,贴小广告的人得知龙山一村有个“死对头”,都不愿意来小区里贴了。久而久之,于立山便将“业务”开拓到周边道路和医院,所耗费的时间也更多了。
铲除有门道
在于立山家里,藏着几本破旧的练习本,整齐地记录了他每天清除的小广告数量。3月31日,36个;4月1日,24个……8年来已累计铲除小广告近1.6万多个。
“铲小广告有技巧。”于立山告诉记者,一些纸张比较厚,直接用刀铲;一些纸张薄却贴得牢的,没那么好对付。“下雨天最合适,雨水打在纸上,纸变软了,铲起来也方便多了。”“遇到粘得特别牢的,就先把手机号刮掉。”于立山说,有些小广告是骗人的,手机号没了就不能骗人了,等过两天胶水干了就很好清理。
做志愿者的这几年,街道和居委偶尔给他送一些补贴、奖励,但拿到手后,于立山往往全部捐给居委的特困基金,或者作为特殊党费。就连刚收到的“十佳志愿者”奖励,他也默默地交到了居委会,再次用作“特殊党费”。
本报记者 左妍 郑裕利